暑假期间,朋友圈有一篇广为流传的文章《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让无数爸爸妈妈如坐针毡。
文章中罗列了一位广州企业高管妈妈晒出的自己女儿暑假的支出账单:
一趟美国行,10天20000元
暑假需请阿姨照顾,5000元
钢琴考级,每周2节钢琴课,2000元
游泳班,2000元
英语、奥数、作文培训,6000元
以上几项开支总计35000元。
坦白说,暑假开始的时候,我也很焦虑。
因为看到有文章介绍说:
美国暑期学习协会曾经对500名老师进行了调查,发现:66%的老师在开学以后,需要用3到4周的时间给孩子们复习,而另有24%的老师需要花费5到6周。
因为长达2个多月的暑假放养给孩子带来的“知识裂隙”,暑期知识的丢失,会让孩子不得不花费更多时间去复习,而不是学习新的知识。
对所有学生来说,暑假知识丢失造成的“机会差距”,甚至可以影响他们将来的学习表现和职业生涯。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一个暑假可能会拉低了孩子几个月的学习成绩,还可能影响孩子将来的职业生涯,听着多吓人。
虽然Alex同学刚上幼儿园中班,但我也被吓得心心念想找几个暑假班给他上。
我的坐标是三线城市,竞争没有那么激烈,但中班升大班的小朋友,在这个暑假也有很多被送去学拼音、数学、毛笔字、钢琴、英语、国学……
5、6岁的小朋友,有的一周要上5、6个兴趣班,简直比上学还忙。
到了晚上还有家庭作业,写字的时候直打呵欠,看着既心疼又可怜。
可是比较来比较去,暑假就已经过去一半,索性荒废就荒废吧。
至少,不高兴先生不出门的时候,可以由着他们父子俩去看看落日,抓抓知了。
加上,跟麦兜妈妈学的画画,之前报的英语和钢琴班,一周少说也有四、五节课上着,就算暑假啥班也不报,也翻不了天。
在贫富差距日益增大的现代社会,“教育”仍是一个相对公平的领域。
但所谓的“相对公平”,是指在义务教育阶段,尽量提供无差异化的校园环境、学习课本、课堂授课时间以及师资力量。
如果你要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那就必然要付出更多的代价。
攀比也好,刚需也罢,如果真要把钱往这个坑里砸,别说月薪3万,13万可能都不够。
再退一步讲,即便月薪3万撑过了暑假又怎样。
如果教育变成了一场烧钱比赛,那么接下来的新学期,一样又是一场用金钱抢资源的拉钜战。
以我所在的三线小城市为例,简单算一算新学期的各项支出:
1、私立幼儿园 10000元
2、钢琴考完级还得继续学,每周2节课,按一次200课,一学期是8000元
3、英语班 15000元
4、父母工作忙,没时间接孩子,请一名阿姨,接孩子放学顺带做饭,做家务,一个月5000元
这还没算上择校费、赞助费,以及学业的课外辅导费等。
一个在教育辅导机构的朋友说,亲眼看到过一个家长给孩子交各科辅导费,金卡拿出来一划,18万。
不可否认,即便是相对公平的教育领域,一样无法忽略家庭的经济基础和投入。
那是不是烧钱越多,孩子的成绩就越好,未来就更加一片光明呢?
并不见得。
因为前后之间,并不成正比。
我哥的女儿,今年小升初。
如果按地段划分,要进乡镇中学的初中。
所以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砸钱,一条是拼分。
好在,小姑娘从小成绩就不错,顺利地考上了重点初中,皆大欢喜。
问我哥,孩子成绩那么好,有什么秘诀。
我哥面带微笑,伸出两根手指说,“两个字‘嫂子’。”
我哥家的情况跟很多人家一样,爸爸努力挣钱,妈妈全职带娃。
因为一直有妈妈在家陪伴,帮忙辅导作业,所以从小学开始,女儿一个辅导班都没有报过。
而我哥虽然工作忙,但回到家做饭、洗衣、拖地,啥都是他干。
亲戚朋友觉得他老婆嫁给我哥这样的男人太幸福了。
但我哥说,你嫂子在家做一对一的家教辅导,这么多年足足省了几十万的辅导费啊!我能不对她好一点吗?
不管月薪多少万,如果自己不花时间陪伴孩子,而是一味地花钱把孩子扔进各类辅导机构,也许孩子能保持成绩,但始终会缺少发展的后劲,造成学业上的依赖。
这就像减肥,少吃多动的道理谁都懂,但偏偏做不到,要花大把的钱去整容、抽脂、推精油。
说到底也只能治膘,治不了本。
所以说,很多父母为孩子的教育下血本,说到底是花钱弥补自己的焦虑。
既然中产阶级,月薪3万都撑不起一个暑假,那工薪阶级家的孩子,是不是永无出头之日了呢?
我的回答是,虽然不容易,但也不是完全没办法。
首先,不是非得出国才叫“游学”。
“游学”,这个概念现在很火,字面上的意思就是一边游玩一边学习。
既然是游玩,不一定非得去国外啊。
曹雪芹先生早就说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语文课本上祖国的那些大好河山,完全可以带孩子边走边看。
春天,带他们去踏青,看看“两个黄鹂鸣翠柳”或是“二月春风似剪刀”。
夏天,可以带孩子去拍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
外面的月亮不一定格外的圆,让孩子开眼界不一定要去国外。
先立足于自己生长的一方水土,让孩子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心里会更有底气和归属感。
其次,报班要结合孩子的兴趣和生长规律,贵在精进和坚持。
并不是所有的班都适合你的孩子。
我咨询了身边教辅行业的小伙伴,他们一致认为,孩子报班,真的不要跟风。
比如,书法班至少等到孩子上小学,手腕有力之后再学。
拼音班,可以等到小学前的那个暑假突击一下,这样学过了一年级开学也不会忘。
绘画班,不要急于让孩子画得像画得好,重要是先让孩子敢于表达。
学习任何一门艺术,也许将来都不能作为孩子的谋生手段,但如果坚持下去,都能成为孩子独特个性的一部分。
选择一两项孩子有兴趣的课程,坚持学下去,并使之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这才是孩子去兴趣班的正确打开方式。
第三、教育孩子,陪伴比花钱效果更好
都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所以越来越多的父母,看到别人的孩子学这学那,自己就坐不住了。
明明自己家的经济条件一般,也坚信阶级跨越必须先对下一代“富养”,所以父母勒紧裤腰带,倾其所有地供养孩子。
但其实这真的没有必要。
看到父母节衣缩食,无条件地供养自己。
懂事的孩子会觉得受之有愧,良心惴惴不安。
不懂事的孩子会觉得理所当然,养成攀比的习惯,动不动就向父母狮子大开口。
父母能满足孩子一时,满足不了一世。
第四,没钱报班,就让孩子多读点书。
虽然现在是轻阅读的时代,碎片化的内容充斥着我们生活的周围。
但如果有条件,还是应该让孩子多读点书。
书是孩子想象的翅膀,是获取见识和眼界最快的路径
凯特·福克斯在《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中说,
英国人如何衡量一个人在社会中的阶层?
并不是看他的财富,他开什么车,穿什么牌子,而是,看他的书柜上放着什么书,家里的食物和酒,以及房间是否凌乱。
当然,不是买了学区房,孩子就能考上大学。也不是家里摆满了书,孩子就喜欢阅读。
关键在于,父母要在家里营造热爱读书的氛围。
环顾一下身边,但凡小有成就的人,无一不是热爱读书的。
Facebook的创办人扎克伯格会在工作之余用大量时间的阅读来提升自己的见识和开拓眼界,他的读书习惯很严苛自律,保证能在15天左右读完一本书。
真正优质的教育从来不是砸钱就能获得的,“终身学习,全面成长”,这种西方一直奉行精英教育的准则,与金钱多少无关,却适用于所有的家庭。
无论父母月薪多少,都是辛苦所得, 一样值得尊重。
无论放假还是开学,一直保持学习的状态不断成长的孩子,才会在生活中,明白生活的艰辛,父母的不易。
河北吴桥的农村孩子庞众望,2017年的夏天以理科裸分684分,被清华大学录取。
出生在爸爸精神分裂,妈妈下肢残疾家庭的庞众望,父母根本不可能有钱让他去上辅导班,补习班。
但妈妈的爱却给了他望无穷无尽的力量。
庞众望七岁时被查出有先天性心脏病,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费用,对于他的家庭来说是个天文数字。
可是他残疾的妈妈丝毫没有放弃的想法,而是求人推着轮椅,挨家挨户去求助。
是妈妈的执着给了庞众望第二次生命。
所以庞众望小小年纪就懂得了体谅父母,在经历了疾病和苦难之后,依然选择了坚强和努力。
他拒绝别人的资助,一放暑假就找了两份家教工作,自筹大学学费。
社会分工不同,父母的收入也许有差别,但父母对孩子的真心,没有贫富之分。
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和真心,孩子才会明白家人永远是最重要的,也更加懂得感恩父母,不辜负父母的一片苦心。
教育再公平,也要量力而行,但陪伴可以多多益善。
父母积极乐观努力生活,即便没有很多很多的钱留给孩子,也不丢人。
因为我们还可以给孩子,很多很多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