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北伐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积极进行农民运动,农会势力发展,大地主阶级,买办阶级势力受到挑战,议论纷纷,中共在缺乏军队武装的情况下受大地主阶级等反动派的威胁,国民党彻底走向分裂国共合作的路线,毛主席受到党内其他人士质疑,走向农村搞实地调查)
这一篇可以说是“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的最有力证明了,毛主席在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调查研究后,得出了“农民运动好得很”的结论,而不是反动派所说的糟的很,对于为何糟,毛主席也从各个角度生动的描述了农会与地主阶级,绅士们的利益冲突,农会与地主阶级,买办阶级势力的此消彼长,势必会造成两者的矛盾。“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毛提出了“革命是暴动”。一场暴烈的运动是革命的需求,没有暴动的革命是不彻底的,是终究会失败的,因为革命要推翻腐朽的旧制度,只有暴烈的农民运动,才能彻头彻尾的剪去封建阶级的尾巴,才能彻底地将农民的利益夺回,才能如暴风骤雨般席卷全国,形成不可抵挡之势。我们可以看到,辛亥革命只认识到武装起义的重要性,但没有认识到“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所以失败,因为忽略了农民的重要性和我国是个农业大国的事实。
其次,所谓“过分”的举动,我们知道“过犹不及”“矫枉过正”,农民运动对地主阶级的打击是横扫一切的,必定是过的;但是这就意味着错误吗?其实不然,如果说矫枉过正,那是遵循旧制度的,是在规则之下的,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建立新的社会,新的制度,仍把自己局限于旧事物之中,不是对革命事业的阻碍吗?对此,毛提出了“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我们需要认识到,革命不等同于改革,这是本质问题,是我们的立场问题,改革是站位于旧社会的基础上的,革命是革命者渴望创建新社会而发动的。这是立场问题,立场不对会影响个人认识。
其次,毛主席对于社会各界为何会发出“糟的很,好得很”的争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仅是因为利益冲突,“糟的很”的看法在反动阶级中流传;革命者也有许多人认为“糟的很”是无法反驳的,而这是因为个人没有进行过实地调查,人云亦云会蒙蔽自己。
而且,毛主席针对封建权力:夫权,族权,神权提出了看法,当对地主阶级等反动派的政治斗争,经济斗争结束后,这些封建思想的宗法,制度自然而然的走向崩溃。因为经济是基础,其他制度的产生是上层建筑(正如我国的传统家庭结构),因此在经济条件未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强行由革命者推翻它们,那是 越俎代庖 。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在今后的革命生活中,毛坚持先进行政治军事斗争,再进行经济斗争(土地改革),对于封建残余,自然而然便消失了。
第一,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已显现,短短数月农会成员激增至两百万,上海工会振臂一呼夺取这个国际大都市。
第二,行事之时需摆正立场,屁股歪了头是不会正的。
第三,调查研究再发言是真理,盲目的跟风是愚昧无知的体现。(在接下来许多文章中都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