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有个综艺节目讨论了一个很有意思带有极强的社会性争论性的话题:“剩男剩女”找对象”
“剩男剩女”,这个词语从嘴里说出来似乎带着那么一丝贬义,或者有“歧视”的意思。在传统人的观念里,男女到了结婚的年龄不结婚,那就是不合情理,不符合道德规范。
于是双方就这么一直僵持着,直到这个群体逐渐庞大,庞大到可以引导新的时尚潮流了,那就是“我单身,我快乐!”
不管是朋友,还是亲人们口中,对这个群体所认知的“差不多”,他们的意思是让你降低标准。而其实他们已经觉得这个“差不多”的标准已经够了,足以符合他们的标准。
但是对于当事人呢?也就是这个“差不多”的群体。当他们在降低标准去尝试接受对方时,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一个优点可以让他们放弃之前的标准。但是并不代表他们妥协了,只是他们觉得现在看到的这个优点已经可以替代之前的标准,或者说会更好!
人和人在相识恋爱的那个阶段,看到的都是加分项,但是随着相处的深入,步入正常的婚姻生活之后,那减分项就会逐渐变多了。即使婚姻之前的恋爱过程有多满意,但是总会在日常的生活中暴露出很多让自己难以忍受的非标准。
其实,我们可以尝试先设定一个标准,就是那种涉及到自己原则底线的标准,绝对不能放弃的。那么后期可以在跨过这项标准之后,就能“差不多”得了。
其实不仅仅是针对“剩男剩女”这个群体,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个择偶标准,但是这个标准中不愿将就或者差不多,不会是“不抽烟、不喝酒、平穷或富裕”这么浅显的标准,而是内心深处不愿意找一个聊不到共同话题的伴。
他们心中的不将就或者不愿差不多就可以了,是不愿意一个人孤独终老。可是你何曾知道,那些最终屈服了的将就或者差不多,最后是把“一个人的孤独,变成了两个人的孤独”,你的将就或者差不多最终只会是把这份痛苦分给了两个人来承担。
一旦你降低自己原则性的标准,和对方差不多或将就后,在婚姻的生活中你也不会认真或者慎重的对待她。
就如你想买了一张床,在买之前一定会去试睡一下,感觉舒不舒服。如果不舒服,你一定不会将就去买一个会陪着自己日日夜夜让自己难受的床。
而如果你将就,或者用差不多的标准了呢?婚后你也会习惯性的晚回家或者不回家,你会宁可在外面喝酒和朋友聊天。而对于你的另一半的那个女人呢?也许他们也会在家里追着韩剧,吃着水果,过着自己的“单身”生活,最终的结果就是两个人的孤独与寂寞。
这里的“差不多”,就演变成了“差太多”的悲剧!
换个角度来说,对于“剩男剩女”这个群体,可能身边本来就没有了选择的人,当那一天出来了一个“差不多”的人,就说明你还有得选择,说明这个还是个不错的人。
不要盲目固执的用所谓的“标准”来拔高自己的价值,或者信奉命运那天回来眷顾你。
幸福并不是等待来的,你们也等了这么多年,幸福都没来敲门,是不是说明你家太偏远了?是否该换换地方,不再那么固执己见的坚守那块荒芜的阵地了?
恋爱得看眼缘,有则再继续下去,给彼此一个尝试的机会。不要一棍子打死所有不符合标准的人,即使我们在相处过程中,还可逐层的筛选下去。
如果你这么用心的筛选,到最后你告诉我你拒绝了一个经过你层层筛选的人,最后到了一个尴尬的年纪,而被迫选择一个还未见面就“差不多”的人。你终将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