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素材】
一个老教授在课堂上问大家:“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笑了笑,接着问:“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学生们想了想,觉得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接着老教授又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扭八歪,你们会砍哪一棵?”学生们有些疑惑,但很快他们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继续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这时候大家面面相觑,不知道老教授想到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答案。
最终,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如果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很多时候,我们就像那些不断随着条件变化而改变选择的学生,因为已经走得太远,而忘记了自己为什么出发。
那个出发时候的为什么,就是所谓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