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人生的文章很多,毕竟只要来到这世上,经历了一些事情,就有资格谈谈的。
有结合自身经历,苦口婆心谆谆教导的,也有借他人之例,不紧不慢娓娓道来的;有的一针见血直击要害,有的深入浅出引人深思。
风格各异。
关于人生的意义,这实在是个很大的题目。犹如冰山之伟,从不同角度看去,所见所感均不同。
虽远近高低各不同,却也有相通之处。如冰山的洁白、高大、坚硬、清冷等。
对人生的认识也如此。
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尽相同。
即使同一人,不同年纪不同境遇,对人生的感悟也是有差别的。二十岁时看到的人生和耄耋之年绝不会相同;安乐幸福时对人生的感受和身体抱恙卧榻不起时又一定是大不相同的。
虽如此,还是可以发现一点共通之处的。即发肺腑之言,引导他人向上向善,或珍惜光阴,或积德行善,种种。
季老先生耄耋之年谈人生,对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是很有意义的。
作为一个经历了数十载年华,又在酸甜苦辣起伏跌宕的复杂环境中浸泡过的人,对人生的感悟不可谓不深刻而睿智的。
季老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极是。
我们虽时常将完美、圆满等词挂于唇边,细想,这世上原没有完满。没有完满之人,没有完满之事,亦无完满之人生。
无论是旧时代的皇帝和王公大臣,还是当下的富贵之家官宦之辈,若让他们回答是否自觉拥有完满的人生,答案多半是否定的,更别说普通百姓及穷困之人了。
我想,完满与否,更多关乎精神和心态,而非物质。
什么都有个等次优劣,人人追求更好的,这是天性,本无错,却不知不觉中造成了不满足,也便没了圆满。
况且好与不好,在不同的人眼中是不同的。如一个人勤俭,在有些人眼里便是优点,在有些人眼中可能就是缺点。
人生也是如此。加之一步步走来,都是不同选择的累积。
任凭你是谁,只可能有一个人生,没人可以同时过两种人生。即使有“经历了不同人生”之说,也只是比喻所过生活前后大不同而已。
如果把人生历程比作道路,出生时则是站在道路的起点。道路前方一定有无数个岔道,或宽或窄,或拥挤或冷清,你选这条我选那条,选择了便要在时光的推动下一直向前。
正如人不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两次一样,没有谁可以在同一时间走在两条路上,即使后来有了缘故回来又走了另一条路,时间却不再是当初的了,依然不能算作两种人生。
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难免揣测那条路上的人,是否能看见更美的风景,若再从别人口中得知确切消息,心中或悔恨或懊恼,便是人之常情了。
所以说,人生完满是图不得的。
但这并不是说人生就不好,没有值得一求的事了。
几十年的光阴,还是要做一些事情的。
年少被父母抚养,这是一个纯粹索取的阶段。待有了工作能力,靠一己之力或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养活自己和家人,这是回馈的阶段。
人的索取大致是相同的,只是这回馈要好好谋划,方不负此生。
鲁迅先生说人的本性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在当下的时代,前二大都不成问题,主要便是发展的问题。
我想,发展又包含两个层次,发展自己和发展别人。
发展自身是壮大本领,让自己成长,主要是头脑的发展、知识的习得、技能的掌握等,这与己是十分有利的。不必细说。
发展别人,小范围的便是家庭子女,往外扩展及至社会。这是更高一层的发展,也是人性所需要的。看到孩子品德修养渐长心生愉悦,帮助他人度过困难感到安慰等。
只是这发展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一定是充满磕磕绊绊的。
如小帆航行于浩淼大海,或遇风雨,或有晴天,有顺流而下之时,也定有逆流行舟之时,顺也好,逆也罢,都是种体验。所谓五味杂陈,是了。
陶渊明言: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这是人们努力的方向。
不因困难而灰心,不因受阻而意冷,若有十分力,八分用于自己及亲戚家人,两分用于他人,力所能及做些可做之事,是每个人都能的。
等老之将去,回顾一生,能为过去所行所为感到无憾,便是不枉此生了。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随着年纪的增长,时光仿佛越过越快。三五年一倏忽,八九年弹指间。
因此,无论此刻正处于哪个人生阶段,珍惜光阴都是应该的。
不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之人才好。
因为――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