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作朋友》,第二遍,至P117,梳理
之前提到过解决最后期限前“没时间了”的问题,以下三步:
按时开始执行任务;
正确估算完成任务所需时间;
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不要出差错。
“管理”这一章提到了很多具体的方法。
001估算时间
记录时间(可以试一下Mr Time这个软件)与感知时间是大多数人比较熟悉的了解时间去哪了的方式。但是,当然还不够。
在制定计划的时候,我们常会忽略任务的属性,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熟悉的事情往往做起来更顺手,也更容易准确估算需要花费的时间。陌生的事情做起来,往往会遇到各路“程咬金”,要估算时间就难得多了,总是需要从头到尾走一遍才会有个大概的印象。这一步,叫做分清熟悉和陌生。
当然,按照我们天生的惰性,简单的事情长久做,困难的事情拖着做,这一行为方式也要从认知上进行更正,简单的事情迅速做,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困难的事情。这一步叫做分清难易。
002过程优化
光分清熟悉和陌生,简单和容易还不够,做一件事情的前期准备还要包括细分拆解和行动顺序。
细分拆解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对任务的每一次具体化和细分拆解都要反复询问原因,并且把子任务和每天可利用的时间相匹配,然后才是按步落实。
可是,每天的时间左不过24小时,而日子却像是问题叠着问题,如何提高效率?
我们常说一心不可二用,那么一些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任务上,就应该摒除一切干扰,大脑中只单线运行当前任务。待一项完成,换个思路,重新进行下一项。
我们也常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在一些可以一心二用的任务的安排上,可以借鉴两种不同属性的相互搭配,比如,稍费脑的搭配不费脑的,就像跑步锻炼的时候可以听点音乐或者英语。
003制定计划
首先,每天制定时间预算。每天的任务需要的时间必然大于自己真正能腾出来的时间,那么把更多的时间花费在对达成目标有益的真的重要的事,就尤为重要。要注意,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那个真正对目标的实现有帮助的任务。
另外,目标是否切实可行,也是我们要考虑的因素。可实现的目标有两条非常简单的判断方法:已经有人做到了;我与那个人没有太大的差距。
第三,如何做计划。初入一个领域,我们往往没有能力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那么就一切从简,既节省了注意力,又能即刻行动。等到更深入地了解了一个领域,有能力做长期计划的时候再去考虑计划这件不大不小的事。
第四,利用列表。时间安排任务安排采购物品都可以用列表解决。并且,在执行列表过程中想到了其他好玩的有用的点子方向,可以用列表记录为下一阶段任务,这样可以在不影响目前方案的基础上最大程度捕捉到大脑的思维的扩展。
第五,last but not the least,预演。估算好了时间,制定好了计划,确定了如何行动的过程,在大脑中再过一遍,查漏补缺,也为更熟悉流程,使之执行地更顺畅自然。
004按时开始执行任务
这一步最容易也最难。容易的地方在于,行动就好。难的地方在于,如何说服自己行动。
我们得再来分析以下自己不行动的理由。仅仅是因为错误估算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吗?其实,更本质的原因是害怕自己做不好。
可是,你怕或者不怕,时间就那么一分一秒地走,不等谁。
可是,无论你做的好坏,总会有批评和表扬两种声音,得有“做自己的事情,让别人说去吧”的心态。
可是,第一次做不好,第二次做不好,第三次做不好,我们会总结规律,总是熟能生巧的吧。
这么想之后,是不是也只有行动一条路可以走了?
或者,粗暴一点,不去想这么多,告诉自己说,我就先做2分钟的。然后行动,然后,往往你会发现,自己实际付诸于行动的时间可以这么长。
PS,例子是最能说明问题的,目前先干巴巴地归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