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网络舆论的特征
大多数网民其实在互联网上,很少留言、发帖,有调查统计发现,一个QQ群的活跃人数,往往是在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之间。究其原因,是因为互联网的碎片话,导致时间的碎片化,我们一般在闲暇时间才进行互联网活动。当然,如今从事互联网职业的也越来越多,比如直播、网红、微商等,但还是占少数。大多数网民其实都是沉默的大多数,而舆论要提及一个词,意见领袖。而这些意见领袖,是互联网的少部分人,他们的参与意识较强,
意见领袖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所谓的loser,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失败者,或者受到各种约束,而网络空间,是他们的庇护港,他们的地位和其他千千万万个网名的地位是平等的,言论空间是较为自由的,他们在网络空间有一种存在感,网络成为他们满足自我、发泄不满的平台。还有一类人,则是那些有责任感的,想充当社会责任的人,比如网民所说的圣母婊。这类人一般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一定的思想能力和文字水平,热衷于评点各类热点问题,批判意识较强,有的已逐步成为网络空间的“意见领袖”。其中的一些人为了标新立异、吸引眼球,往往在表达思想观点时标榜“独立思考”,刻意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距离,有的甚至以嘲讽、戏谑、解构主流意识形态为能事。这些其实都不是现代社会的主流,所以说,网络舆论有着非主流的特征。而且,舆论的走向,意见领袖起很大作用。
由于意见领袖的组成,网络舆论出现了非理性、负面性的特征。负面性即为批评多、批判多、肯定少。网络上不乏有宣扬正义、充满爱国精神的舆论,比如说近期的韩国吹黑哨事件,几乎被朋友圈刷屏。甚至有极为极端的爱国行动,比如说之前的钓鱼岛事件,对日产车的打砸抢。但就总体而言,网络上的负面言论较多,归根结底,是因为网络发言的主流群体组成。负面的新闻往往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根据《乌合之众》一书的理论所说,原始社会,人们收集信息,是为了生存,而这种信息,几乎都是负面的,比如说哪个草原有狼,一般都是危险信息,更容易让人引起注意。原始社会,决定了我们收取信息的偏向性,而这种偏向为负面的,所以在当今网络舆论中,负面舆论占大多数。像之前的马蓉出轨、江歌一案、李小璐洗头发,都属于负面舆论,而这些新闻,都是头条,最热门的。二是由参与制造网络舆论的人群自身因素所致。如前所述,一些现实境遇不佳的网络舆论参与者对社会有负面情绪、负面心态,往往戴着“有色眼镜”观察社会、解读现实,在网上自由发表各种批评意见,以发泄其不满;而另一类网络舆论参与者则往往把批评作为展示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的主要形式,他们认为批判就是理性思维的表现,这是负面性特征形成的重要原因。
还有就是非理性,网民作判断、下结论,往往仅凭个人好恶和直观感受,缺乏深入的思考,也不讲究起码的思维逻辑,网络舆论因此常常充斥捕风捉影、道听途说、夸大其词、耸人听闻之辞,在表达方式上也呈现出偏激、粗俗的倾向,这是一种刻板效应。
这种特点的形成,一是因为网络舆论参与的门槛低,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缺少有效表达渠道的人群提供了一个便捷通道,并已日益成为弱势群体、边缘人群的情绪宣泄平台。二是因为网络舆论变动速度很快,不管是媒体还是个人,几乎来不及冷静思考、深入分析就仓促发表意见。此外,也与网民年轻化有关。年轻人有浓厚的参与热情和强烈的表达意愿,是网络舆论活跃的主体,但他们受学识、阅历所限,往往激情有余、理性不足,很难理解实际情况的复杂性,认识问题难以全面,言论观点难免偏颇。像之前的钓鱼岛事件,就是因为舆论的年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