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家一般情况下都只能看到三名女性在家(妈妈和两个女儿),某天终于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口与邻居谈起:为什么只有你们在家,你老公呢?邻居回答说:她们爸爸在城市的另外一个区工作,因为路程太远,所以平时都不回来,有时候周末会回来。
这种现象在中国已不罕见,最让人心酸的是有多少孩子一年才能见上父母一面,父爱和母爱严重缺失,像邻居儿女那样有母亲陪伴,至少还算幸福的。
父亲角色缺失现象不仅中国有,实际上它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现象。
据说:德国穷人社区里有这个现象。男女谈恋爱、同居,女性一旦发现自己怀孕了,男性的反应往往是马上离开,而女性也不觉得自己是被抛弃了。因为政府对单亲妈妈有大量的补贴。如果男性留下,组成正常的家庭,补贴就没有了。这名男性挣到的钱很可能不多于政府的补贴。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父亲角色缺失现象呢?直到我今天读了罗胖的一篇文章《父亲悖论》才让我恍然大悟:父亲角色的缺少是进入现代社会后父亲们的无奈选择。当然我对这种观点持保留态度,这只能解释一部分非常忙碌的男性,他们或许真的是逼不得已而为之。
文中提到一个词汇“丧偶式育儿”,什么意思呢?直接引用罗胖文中的解释:现在女性养育孩子要独立承担,丈夫完全帮不上忙,就跟丧偶似的。
心理分析师鲁格.肇嘉说,父亲的身份包括五个成分:供养、护佑、规训、传道和胜利。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1. 供养是能够养活老婆和孩子并陪伴他们;
2. 护佑是保护家人免受天灾和人祸;
3. 规训是能设定家庭规则维持家庭结构;
4. 传道是传递给孩子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5. 胜利是你一定要比别的男人强,至少比妈妈强有力。
当我认真写完这段话时,我心理在嘀咕着,如果要做到这些,这个父亲该有多大的智慧和能力才行啊?现实中父母都是无证上岗,对怎样做好这个天赐的角色一无所知,只能凭借自己的直觉行事。若做好前三项的父亲属于“好妈妈式的父亲”;若能做好后两项则已跻身到“坚强、胜利的父亲”行列。
当今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父亲们为了做好后两项职责,就足以让他们拼尽全力,更何谈做好其它三项。
这是不是意味供养、护佑和规训这三项可以外包呢?正如罗胖说的,请个好保姆、买个安全措施好的房子、把孩子送到高质量的学校去,让老师来规训孩子。这种方法可行吗?
如果上述操作方式可行的话,为什么《爸爸军团》的作者布鲁斯.费勒在得知他得了骨肉癌之后,他会选择6位对他人生每个重要阶段有重大影响的男人作为他孩子的父亲,期望他们能在女儿困惑的时候给予陪伴和帮助?
如果上述操作方式可行的话,为什么美国2006年会出台一个法律,每年要用1.5亿美元,专门用于支持“健康婚姻和负责的父亲”。其中有5千万美元,专门用来宣传“父亲”的功能和重要性?
如果上述操作方式可行的话,为什么会有心理学家对父亲缺失对儿童性别角色认同的影响的研究?
认真反思后,我觉得上述操作方式弊大于利。试想如果因为社会分工细化可以让父亲的一部分角色外包,那么母亲呢?我想也并非所有的母亲都认为在家陪伴孩子才是她们的最优选择?如果她们也借助社会分工这股东风,将她们对孩子抚育的功能外包,那父母对孩子的抚养和教育而言又留下了什么?最多也就是为家庭赚钱的工具。
一想到未来孩子可能都在大大小小的养育机构待着,这里只有没有血缘关系的叔叔和阿姨照看,没有父母的滋养,这孩子的心灵是否会受到创伤,我不知道。至少他们与父母的关系将渐行渐远,那这样养孩子还有什么意义呢?难道我们把他们送到人世间,仅仅是为了让自己的生命显得完美些吗?
那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给予孩子最大的家庭温暖呢?
有这样一幅画面在我脑子里展现着:父母在忙碌了一天,即使那天不能回家陪孩子,也抽几分钟时间给孩子视频,跟他们聊聊今天发生的有趣的事情,镜头两边欢声笑语;当孩子内心受伤时,敢于跟父母诉说,父母作为他们忠实的倾听者,时不时还用提问式话语询问孩子们自己对这件事情的解决办法;当周末时,父母能放下手中繁琐的事情,抛开工作和生活中的烦恼,跟孩子们堆积木、做风筝、画汽车赛道... ...满满都是甜蜜的感觉!
或许真不在于陪孩子的时间多少,关键在于你在陪他们时有没有用心,陪伴的质量才是关键。
我也没有想到更好的解决办法,我想更重要的在于父母认识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时间就像海绵,挤挤总会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