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损耗

在《思考快与慢》中有一个概念,自我损耗,意思是如果必须强迫自己去做某件事,而此时这件事又面临一个新的挑战,你就会很不情愿或是根本无法进行自我控制,比如说不去想北极熊,对矛盾的是事做出选择,对于这个概念我有2个感受:
一是事实确实是这样,让我不去想北极熊,但我就是会想,因为已经提醒我了,确实很难或者说不可能不去想,这个概念很好理解;
二是理解这个概念有什么用,这是一个很自然很好理解的概念,为何要被诺贝尔学者研究,一定有奥秘,我觉得它可以被反向利用,为了让自己有思路,我问了AI,我这样问到“在《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中有个概念叫自我损耗,比如说“”“不要去想北极熊”,如何利用这个概念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请给出几个案例”,AI的回答是这样的(部分):

案例4:家长的情绪失控
问题场景:
妈妈辅导孩子作业时不断忍耐不发火,但最终因孩子反复犯错而情绪爆发。
自我损耗机制:
持续抑制愤怒情绪会耗尽自我控制资源,导致临界点后行为失控。
解决方案:
• 缓冲机制:事先约定「暂停口令」(如孩子说「我需要冷静一下」可离场5分钟)。
• 认知重构:将「教不会」重新定义为「暂时未掌握」,减少挫败感带来的意志力消耗。
• 替代性释放:准备减压玩具(如捏捏乐),通过物理动作释放压力而非压抑情绪。
理论应用核心逻辑:

  1. 减少对抗性抑制:通过环境设计、流程优化等外部手段替代心理对抗。
  2. 补充心理资源:保持血糖稳定(决策前吃坚果)、短暂小睡(10分钟可恢复部分意志力)。
  3. 建立自动化习惯:将需要自控的行为固化为习惯(如固定健身时间),降低决策消耗。

通过理解自我损耗的底层机制,可以更聪明地管理认知资源,而非单纯依赖「更强的意志力」——这正是丹尼尔·卡尼曼在书中揭示的非理性决策陷阱的破解之道。
通过AI的回答我明白了,可能是我还没有把书读完的缘故,作者提出这个概念是因为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事,而这些事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我们迷茫,一错再错,现在作者把这些隐性的概念显性出来,让我们加以重视,并采用一些措施避免,让我们面对问题时能快速解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