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对匠的理解与认知不一样,希望通过老工匠这一系列的文章,带你去认识匠、懂得匠,尊重匠,缩小与世界的差距,找回我们缺失的工匠精神。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机械表以不在是普通大众的必需品,而逐渐演化成为一种奢侈品,一种身份,财富,权利的象征。奢侈品,就意味着使用人群的急剧下降,普通人群也很难消费得起,手表逐渐旁落,随即修表匠纷纷转行,老手艺随之开始没落。
今年61岁的龚道国,从业40多年的老表匠。从学生时代获赠第一块手表的惊喜,到卖掉手表购置修表工具一头扎入“表匠”行列的义无反顾,方寸修表桌,人生大舞台。再从钟表市场鼎盛时期一掷千金的豪气,到如今仅能维持温饱的淡薄。犹如牢牢捆绑的命运共同体,表匠龚道国,如同他坚守的钟表人生,历经大起大落。
其实,渐行渐远的老手艺又何止这一种呢?当祖传的老式钟表停摆,顺手的菜刀断把,想弹一床暖和的棉花被……每每此时,人们不禁会想起这些流淌在朴素时光里的老手艺人。
曾风光无限的修表匠“龚师傅”
智能手表还没有普及之时,手表几乎是家庭必备,龚师傅回忆,当时一斤猪肉0.76元,100斤稻谷7.5元,普通工人的月工资才17.5元。”而他,平时一天就有100多元收入,最多时甚至赚过将近200元钱。当时,财大气粗的龚道国,豪掷千元购买一台进口照相机,“给女朋友送辆自行车,都是售价380元的外来货。”
一度被电子产品逼入死胡同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技术的进步,机械手表的市场,先后被电子表和石英表取代,故障率也大大降低,修表的行当也就逐渐被冷落。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传呼机、手机的兴起和逐步普及,戴手表的人越来越少,钟表维修业也很快惨淡下来。匠人们的生活朝不保夕,纷纷转行。“我以前带了五六个徒弟,现在只有一个人还在干老本行。
“穷玩车,富玩表。”在他看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此时的手表,时间刻度的作用被大大弱化,取而代之的是财富、装饰、爱好和文化。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刚性需求的存在,“有的大型工厂,不允许带手机进车间,但可以戴手表。”
沉浮数十载感叹老手艺难传承
“既不养老,也不养小”,这是手表修理业内人士公认的一句话。“就是说,这个行业的从业要求比较高。年纪轻的没经验,年龄大的,又眼力和体力吃不消。”龚道国解释,手表的功能越来越多、结构越来越复杂,要不断地更新维修技术,“眼明、耳聪、手稳,是修表匠的三大基本功,修表匠的黄金年龄大致为30至60岁。”
手表行业在复苏,但修表手艺难传承。“修表需要定力,除了能耐得住寂寞,还得脑袋灵活有悟性。”龚道国说,修表枯燥无味还辛苦,挣钱又不多,现在修表匠都是一些老手艺人,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潜心学修表这门技术。之前,在他的要求下,儿子跟着自己当了两年学徒,因对此兴趣不大,始终无法“入门”,最后只得放弃,如今在井湾子附近开了家美发工作室。
目前,修表人才成长的速度和要求赶不上市场的需求,“断层”现象已十分明显。龚道国称,目前在长沙能维修高档手表的师傅,不仅年龄偏大,数量也很少,“不超过二十人,大概就十多个的样子吧。”“哎,就连我的儿子都不愿意干。”他无不遗憾地表示,“手艺的传承是个大问题,非常希望有人真心喜欢这门老手艺,我愿倾心相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