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买了,买掉走了。”
呵呵,这句话是我昨天中午在下班路途中接近一个农贸市场时,一位老人所说的一句话。
当我听到这句话时,我不禁扭头一看。
原来,是一位六十多岁男老人在农贸市场门口的一个边角处吆喝着在卖“小米菜”。
平时,我是最喜欢向这种吆喝着卖菜的农村老人买菜的了,有时还会做“一揽干包”的事,全部把他们剩下的菜都买完,让他们好回家。不过,昨天我没有买。
原因有两个:一个原因是前几天买的这种蔬菜还没有吃完,买多了吃不完浪费;另一个原因是这个老人的吆喝方式一点也没有吸引到我。
一路上,我边走边琢磨着老人说的这句话,总觉得有一种怪怪的感觉。不过,这种很怪的感觉不是刚一琢磨就发现问题所在到的。
一阵子后,我才发现了为何觉得怪的原因。原来,这位老人吆喝的那句话一点也不符合消费者的立场。也就是说,这位老人吆喝的目的是要很快把蔬菜卖掉,而他在吆喝这话时却站错了立场,站到了卖方的立场上。
怪在哪里?在我看来,老人在吆喝前没有从消费者的立场去想问题,而是很单纯的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问题。比如,他就没有像有些卖东西的人那样吆喝:“便宜卖了,快来买啰,这菜新鲜得很。”不难发现,这种吆喝方式就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说事。至少能让消费者一听到“便宜”二字就会产生一定的吸引力。至于买不买,先把消费者吸引过来再说,我想这就是卖东西人的有效办法。
而老人却不同,他所吆喝的那句话完全就是站在他自己的立场,与站在那里什么也不吆喝的人相比较,仅只是多了一个吆喝“来买了”。而后一句“买掉走了”,完全就是站在他自己的角度来说事,一点也吸引不到消费者。忽然想到一句俗语:“酒香也怕巷子深。”确实,本来按说,能吆喝是好事,是一种引起人注意的方式。不过,吆喝得恰当与否还是很重要。所以我扭头看时,老人那里连一个问价的顾客也没有。
需要申明一下,在这里拿一位农村男老人来说事,确实有些不礼貌。然而,我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想借此来说一个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道理:如果你足够用心,你便会发现“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是在面对什么样的人,其实说话做事都存有一定的技巧。”不难发现,在生活中能经常迎得他人好感的,能被人称赞的,应该说大多数都是那些懂得正确处理立场的人,能更好扮演自己正确角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