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去听了场讲座,主讲人梁晓声是中国现当代以知青文学成名的代表作家之一。讲座上他直言想通过作品,让世人看到他那代人的优点,而不仅仅是那个十年。
说实在的,关于知青、关于那个十年的作品,过往虽然也读过几部,但现在连名字和作者都想不起来了。无疑,听这位1949年出生的老人带来的时代故事,既触及了我的知识盲点,也让我对那个年代产生了兴趣。
他先讲了插队时的故事。还谦逊地说,自己的作品代表不了所有知青的情况。因为他所在的北大荒情况特殊,当地几乎都是转业官兵,再有少量原本的猎户等。城市里吃不上的馒头,在农场可以天天吃,他称自己是知青中的贵族。
谈起写作,他则说最初只是工作之余的兴趣。而当哈尔滨的期刊来约稿时,他觉得要充分表现自己,结果用力过猛。使最初的小说中,有大量的显摆。潜意识里想让读者阅读时,了解到这个作者看过很多书,知道莎士比亚,还懂绘画。
近日,在读他写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时,看到他讲座时举的几个例子,觉得好有趣。这部1982年的全国短篇小说奖作品,并没有因为时代变化而减弱它的力量,这是部使人振奋的作品。也呼应了他讲座时所说的,文学作品要引导人做好人。
再就还说到,笔下的人物不能和作者过于分裂。我想,梁老师的意思应该是虽然小说里会有千人千面,但整体表达的思想要是正向的。为此,他举了当时同在北大荒插队的作家,肖复兴的例子。
当时有户人家,人们冲进去批斗这家里的男人和女人。批斗中,他们的女儿回来了,站在门口。肖复兴注意到了,就带着小姑娘去其他地方晃悠。等批斗结束后,才回来。
梁老师讲,这里面没有爱情成份。肖复兴之前和这小姑娘没有交集,之后也没有。完全是因为善意,不想让小姑娘看到父母被批斗。
梁老师还提及了自己为了保护一个因为受伤而私自回了趟家的青年,而被派去了木材厂干活,他说这是无怨无悔的。而在插队期间回到他成长的哈尔滨时,他看到他的语文老师被剃了鬼头,在默默地打扫着厕所。他退了一步,给老师鞠了一躬。
在我所听的众多讲座及吃饭撸串时接触过的一些作家中。这还真是第一个谈做人的作家。而我其实也有觉得作品和作者是不可完全分割的。因而会看不上一些人的作品,哪怕他们自身很有名望或作品很畅销。最多也只能欣赏那类人的写作能力罢了。
最后,在帮朋友带本签名书时,自己也买了本。周围聚集的一些老书迷们看着我很感慨,有个大爷说道,“这年轻人能爱看这书不容易。”还主动要拿我手机,帮我和梁老师拍合影。
因为有两本书的签字时间,加上梁老师写字很认真。我就顺嘴说自己也想当作家,先多看些书,学习学习。有时候觉得,都三十岁的人了,是羞于和别人谈梦想的。但在梁老师面前,我乐得像个孩子一般,也就忘记了羞愧。
朋友圈一大哥看我发的和梁老师合影后,说我这是在追星。回想起第一次听文学讲座是在南京的先锋书店,见到了诗人洛夫。我激动地流汗,或者说是感动吧。而后在桂林生活时,跟些做独立书店的朋友们厮混时。常和他们每周邀请来的作家一块吃饭,偶尔还和当地文化圈的一些作家、编辑、老师等喝酒撸串。我以为见的多了,就不会再有激动的心情了。
这回我发现虽然不至于像最初会被对方的名气所折服,可对于品质极其卓越的人物,心中的钦佩之情就难以藏匿了。以至于跟梁老师的合影,把自己的脸乐得更方了。
202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