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论语》73---无可无不可

        正道《论语》73---无可无不可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白话译文】逸民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先生说:“守其志不屈,保其身不辱,这是伯夷叔齐吧!”先生说:“柳下惠、少连,志不免有降抑,身不免有污辱了。但所言能合于伦理,所行能合乎思虑,能如此也算了。”先生又说:“虞仲、夷逸,隐居弃言,但他们的身是合乎清洁了。他们的废弃,也合乎权衡了。”先生又说:“我就和他们不同,我只是无可无不可。”

      这一段看似不少文字,其实细分析一下,就是四大部分。其中,三大部分分析了三类隐士吧。第四部分,孔子摆明了自己的态度——无可无不可。

      白居易有一首诗《中隐》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

      按白居易的话说: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是小隐;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是中隐;虞仲、夷逸隐居放言,是大隐。也许意思正好相反。不管如何,这三类隐士的风格,孔子是不全赞同的。孔子的做法就是:无可无不可。

      孔子异与别人的就是这个原则,就是中庸思想。引用陈琦萍老先生引用的两件事就可见孔子灵活用世的态度: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意思是,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列阵之法。孔子回答说:“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还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从来没有学过。”第二天,孔子便离开了卫国。在这里说明,孔子对卫灵公很了解,他问话的目的就是想打仗,而孔子是主张教育治国的人,不相谋又有什么话说呢?

      另一则是: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子贡看到国君在形式上派人送一只饩羊去供奉祖庙,不去行这个告朔礼了,主张把羊拿掉。孔子看得更深一层,说:你爱惜羊,可是我爱惜那个礼。拿掉羊,等于不再有这个礼了。

      从两则中,可以看出孔子对人对事不勉强,凡事从“礼”出发,不象三类隐士一样。孔子评论三类人之后说,我和他们这些人都不同,没有什么可以,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孟子对孔子的评价就是:“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故曰无可无不可。

      孔子始终以用世的态度对待一切,外圆内方,处世灵活,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只要“义之与比”,则无可无不可。

            兖州,陈涛,2019.10.27.21:38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学 而 篇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
    人道酬诚2018阅读 10,764评论 1 16
  • 今天天气不错,在雾霾不断地北京能看到今天这样出个太阳,起床的人们都会说:难得的好天气。 就是这样的好天气,我却在家...
    贤无阅读 2,578评论 2 0
  • 我终究忘不掉他 一直藏在心底 总说已经忘记 却在掩盖 他离我远 我也追不上 放弃他不可能 忘记他不可能 我要怎样才...
    从前慢QAQ阅读 1,800评论 2 2
  • 今天是我归来的第一天,下面我将讲述接下来的奇幻之旅。那么首先,我先介绍一下归来的前夕与找寻新动力。 ...
    淡妄阅读 1,189评论 0 0
  • 16岁的禹晨,正站在培训教室里,自打高考结束,她就在老妈的安排下和邻居姐姐到市里给小朋友做暑期补习,可是晨禹每天都...
    双鱼的哲学逻辑阅读 5,544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