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法则估计很多人都知道,我之前也见到过相应的解释,但一直没有认真想过,也没有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去。直到3个月前的一次培训,让我彻底服了STAR的厉害之处。
S:situation,事情发生的背景
T:task,任务或目标是什么
A:action,怎么做任务或实现目标的
R:result,结果怎么样(如何评价结果)
举个小例子: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相信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即:有一天,司马光和其他一群小朋友在玩耍的时候,有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了水缸里,大家都非常紧张想把他救起来,有的小朋友大喊救命,有的小朋友跑去找大人,而司马光拿起一块大石头,把水缸砸破了,水了出来,小朋友得救了。
大家可以想一下star的各个项是怎么分的。
S:有一天,司马光和其他一群小朋友在玩耍的时候,有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了水缸里
T:大家想办法把他救起来
A:有的小朋友大喊救命,有的小朋友跑去找大人,而司马光拿起一块大石头,把水缸砸破了
R:小朋友得救了
那我们接下来分析如果没有全部介绍完会出现什么情况:
1、只介绍TAR,不介绍S:意思是小朋友掉进水里,我们要就他,所以砸破了岗,就会让人一开始听不懂。主要是小朋友落水是落到哪里了呢,是大海里还是长江里,是小河里还是水缸里,没有介绍清楚,而且掉进不同的地方,最终采取的A(action)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听者如果理解成掉进河里,那砸缸就不对了,所以背景的介绍至关重要。
2、只介绍S/A/R,不介绍T:也是不可以的,那听的人不知道你的任务、目标是什么;回到司马光的案例上来,如果没有介绍T,就是不知道你的任务是要救起这个小孩,还是跑开,不知道任务/目标,那在介绍A的时候,就会让人不知所云。
3、只介绍S/T/R,不介绍A:就是听者
4、只介绍S/T/A,不介绍R:这个就是缺少了最终的评判。回到司马光的案例上来,如果没有介绍R的话,不知道小朋友是救起了呢,还是被砸伤了。
综上所述,我们平时在与人沟通的时候,可以使用star法则,会给人一种逻辑性非常强的印象;当然跟上级领导汇报也是可以使用的。另外一个小技巧就是:如果领导给你10分钟汇报时间,可以把STAR法则全部说完,如果只给你一分钟,那只说T和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