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途】公益读书群《道德经》19~21章

第十九章: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

译文:杜绝所谓的圣贤和智慧,人民可获利百倍。

杜绝所谓的仁义,人民自然会回复到孝慈的天性。

杜绝机巧功利,自然没有盗贼。

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其实都是巧饰,不足以治天下。

所以有必要让人民的思想有所归属。

那就是回归纯洁淳朴的本性,减少私心杂念。

抛弃所谓的“圣贤仁义智慧”之学,就没有忧患了。

老子这一章说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绝非是要我们去做一个毫无底线,肆意妄为的恶人。而是说在这些看似所谓的圣贤,智慧,仁义,义气下面其实是藏着更深的东西。

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我们人,只有经历了更多的灾难,更多的磨练,我们才可以在生命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深,更通透。

Whatever does not kill them makes them stronger.——Friedrich Nietzsche

打不倒他们的,只会使他们更强大。——尼采

电影界至高无上的奖项是金棕榈奖。成立已经有70几年了,然而在70几年的历史里,我们中国只拿过半次金棕榈。那半次是由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拿到的,除此之外,我们再也没有一次拿到过金棕榈奖,甚至连入围都变得很艰难。

大家最耳熟能详的应该是最近刚刚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寄生虫》,他也获得了金棕榈奖的影片。他们把人性描绘的更加完整,更加真实。其实国内的很多电影,绝大部分的电影都止步于人性的光芒,和透过奋斗之后,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但其实比较残忍的是,我们人生的终点并不在我们登上了人生巅峰,拥有了足够的财富,足够高的地位。拥有了很圆满的家庭。这样并不是结束,这仅仅是另一个开始罢了。

中国的很多影片几乎是没有能力去描绘,来到这个人世间,所有需求都完成了之后,我们以后的生活该怎么办?就连前几天给大家推荐的《半个喜剧》,他也只是讲一个不敢活自己的人,他终于敢绽放了自己的力量,但后面的过程没有了,戛然而止。

这些现象可能是要归结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但并不是说传统文化的教育有错。

就像前几天为大家分享的:我们所谓的仁义礼智信,这些美好的东西,他们是我们要遵循的游戏规则,而非束缚我们前行的枷锁。

第二十章:
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

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儽儽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译文:唯诺与呵斥,相差多远?

美好和丑陋,相差多少?

为人们所怕的,我也应该有所怕。

其中的道理,渺远而没有尽头。

众人熙熙攘攘,兴高采烈,

如同享受盛宴,如同登上高台赏春色,

而我却独自宁静淡泊,无动于衰,没有一丝寻欢作乐的念头。

就像婴儿还不会发出嘻笑声。

倦怠闲散的样子,好像浪子不知归家。

众人都富足有余,而我却孑然清贫。

我的心真是愚钝啊!

众人都光彩炫目,唯独我暗淡无光。

众人都精明严肃,唯独我昏沉糊涂。

宁静时深沉如大海,行动时飘逸,没有边界。

众人都有所作为,唯独我迂顽而笨拙。唯独我与众不同,我重本性以“道”自守。

如果我们真的做到老子这样的境界,我们是不是成为了一个人群中孤独的怪人呢?

我们学了佛法,我们每天就穿海青,背布包参加法会。我们学了传统文化,每天就盘一个丸子头,穿双排扣的衣服,穿着长袍,穿着布鞋。

当然,这些都没有错,但更好一点的方式,更自然,更舒服,更真实的。是,我们既可以驾驭得了阳春白雪,我们也可以去融入那些下里巴人。

真正的通透的人应该很完整的。

领读人孙涛,之前是做过一些调酒方面的工作。每天的工作,就是透过喝各种各样的酒。去调制新的酒出来,包括很多花式的调酒等等。其实那时候的工作可以说是比较文艺的,包括咖啡的拉花,也正是因为那段时间的工作经历。使他特别喜欢西式的东西。

他可以穿着西装,打着领带,文质彬彬彬彬,有礼有节的坐在很高端的西餐厅里,吃着牛排,再开一瓶红酒,还要刻意注意醒酒的时间,甚至连酒刀在瓶口转几圈,都要严格地去注意,仿佛一切都是按最标准的,最高贵的规范去做。

在吃饭的时候,他们可以轻松自如地聊电影,聊艺术,聊人生很有高度的话题等等。

当然,他还有另外一面:

他还可以整晚的不睡,和朋友们泡在网吧里,和朋友们泡在台球厅。打游戏,玩儿台球,打麻将,打扑克。一晚不睡,熬的整个人胡渣满脸。双眼通红,发型也乱了,衣服也皱了,身上的香水味儿也没有了,但是却没有丝毫的不舒适。这并不是要提倡的一种生活的方式,不是提倡我们应该高贵优雅的坐在西餐厅里去谈论艺术的话题,也不是要提倡,大家可以丝毫不顾忌形象地,在网咖台球厅里通宵的玩儿。

这两个故事中的人,都是他。他们两个,哪一个都不是真正的他,把他们两个合二为一才是。我们回到生活中,既可以高贵优雅,也可以通俗易懂。这才是一个真正精彩的人生。

孙涛:当我们认为很多高贵的场合,高贵的行为,是装逼的时候。或者我们认为很多过于接地气的场合,过于接地气的行为,俗不可耐的时候,其实这是一种限制。我们真正要做的,是要突破这些限制,去淋漓尽致地过我们的一生。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以此。

译文:大德的形态行踪,是随着“道”转移的。

“道”这个东西,飘忽不定。

惚惚恍恍,其中却有形象。

恍恍惚惚,其中却有实物。

幽深不明,其中却有精质。

这精质既真又纯,既可相信又可体验。

由今天上溯到远古,大道从未消失,人们据此认识万物之发展规律。

我是怎么认识到万物发展的始终的呢?

就是从认识“道"开始的。

这一章中,最最精华的一句就是第一句。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这个孔是圆孔。可以译为放大,扩大。我们放大,扩大德的容貌,也就是德的样子,发现它是跟随“道”而转移的。

这句话里提到的“德”字并不是代表品德,道德,美德,德行等等,而是用“德”来概括人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

孙涛:当我们放大人世间所有美好事物的样子,我们会发现他们是跟着“道”而进行转移的。我们需要懂得的是本质,而非仅仅是看到所有美好事物的表象。因为一切都美好,是透过“道”而生发出来的,“道”是一切万事万物的核心。

为什么说我们要懂得本质而非形式而已。举一个通俗易懂的例子:

比如说前些年流行过一位讲家庭教育的人。他叫做董进宇,他教育出了一门三博士。他开始出光碟,出书籍,来教导大家如何去教导自己的孩子。因为他比较成功了,三个孩子都考上了博士。很多人就羡慕他,他就开始教那些羡慕他的人如何让自己的孩子也变得很好,也很成功。

但是。结果可想而知,成功的人寥寥无几。

这并不是说他教导的方式,或者他的理论有问题。而是说,我们仅仅是站在表象的角度上,或者他也仅仅是站在表象的角度上。

我们用什么样的行为让孩子热爱学习呢?我们怎么做,孩子就是爱学习了呢?我们去学习这些方法是没有用的。因为你没有办法做到和董进宇老师一样的长相,一样的身高,一样的声音,一样的为人处事,一样的气质。你的孩子也没有办法像董老师的孩子一样,一样的想法,一样的思维,一样的成长经历,都没办法一样。

所以无论是从生命的角度来讲,我们不懂得本质,站在表面来发出声音,或者按照科学角度来讲,我们没有办法控制那么多变量,所以达不到既定的结果,真的是意料之中的。

孙涛:当我们站在生命的角度,站在更深层次的角度来讲。我们的一切行为有规范,却没有明确限定的范围。我们没有被规定,怎么样做是对的,怎么样做是错的?怎么样做是好的,怎么样做是坏的。

因为,真正的美好的东西,是跟随生命的真相而转移的。


                                            2020年2月12日

                                            领读人:孙涛


未完待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