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德洪录【7】
【原文】
或问:“释氏亦务养心,然要之不可以治天下。何也?”
先生曰:“吾儒养心,未尝离却事物,只顺其天则自然,就是功夫。释氏却要尽绝事物,把心看到幻相,渐入虚寂去了,与世间若无些子交涉,所以不可治天下。”
或问“异端”。 先生曰:“与愚夫愚妇同的,是谓同德;与愚夫愚妇异的,是谓异端。”
[注释]
①养心:语见《孟子·尽心下》第三十五章:“养心莫善于寡欲。”
②天则:犹天道。自然的法则。语见《周易·乾卦》:“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③异端:与之不同的一端,喻不正确的言论。语出《论语·为政》第十六章:“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朱熹集注:“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
④愚夫愚妇:旧时称平民百姓。
[译文]
有人问:“佛教也十分重视养心,但是不可以据此治理天下,这是为什么呢?”
先生说:“我们儒家所说的养心,从来也没离开过具体事物而去空谈养心,只是顺应它的自然天性,这就是功夫。佛教却要杜绝事物,将心当成幻相,渐渐走入到空寂中去了,似乎与世间事物毫无关系,当然是不可以据此治理天下了。”
有人问:“何为异端?” 先生说:“与愚男蠢女想的相同的,叫做同心同德;与愚男蠢女想的不同的,就叫做异端。”
[解读]
这里阳明先生先讲儒家的养心和佛家的养心的不同,文意直白易懂,不再多言。后面提到了“异端”两个字,这是儒家对其他不符合自己学派理论、思想的泛称。用平民百姓之良知作为检测同心同德和异端的标准,这还是为了强调此良知人人具有,不假外求。
在王阳明看来,儒释两家都旨在存养心性本体,但功夫有所不同:儒家养心不离事物,佛教则以事物为虚幻,一概置之不理,从而堕入虚寂。当有人直接问异端时,王阳明并不像以往大多数传统的儒者那样很自然地指向佛道,而是回答,如果将一般的百姓排斥在外,就是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