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第二季第一期,马东说过这么一句话:这个世界上大约只有5%的人有愿望积累知识,了解过去。真实的数据,无从考证,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也无从干涉,不过,扪心自问,“我是那个渴望知识之人吗?”
北大国发院管理学院长陈春花说:“最担心的就是在当今的知识时代,知识会变得更加匮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难道选择多了,反而会迷失了自我?
现在,知识付费的产品层出不穷,碎片化的时间与碎片化的学习已成为主流,高效学习的方法也被我们所关注。这么多的信息,究竟该如何筛选?其实,在我看来,最省力的方法就是向牛人学习。我们每个人都有几个自己欣赏之人,关注TA的公众号,了解最新动态,看TA之前写过的文章、出过的书籍,开设的付费专栏。如果学有余力,可以再看看TA推荐的内容。我就是利用这个方法,发现的知乎Live,最早听的笑来老师的三场讲座,后来发现知乎上有个功能,就是在举办的Live下面,有这个人赞助过的Live,顺藤摸瓜,发现一些好的Live。现在,我就从自己听过的40多场Live中,找出几场不错的,分享给你。
学习篇之认知提升
因为《精进》而知道采铜,知道他是知乎大V,就果断下了知乎,看他的文章。而这个《基于心理学研究的高效学习法》的Live,不是单单介绍学习方法,而是针对一些学习现象,给出心理学理论的解释,例如,用“必要难度理论”来解释困难学习比容易学习的长期学习效果会更好。因为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较多,需要复习的次数也更多,所以记得更为牢固。记得罗胖说过:
对于一个话题,两边的观点,他都看,但是看的目的并不是要分辨是非,而是看谁提出了一个新鲜的视角。如果角度本身有价值,结论反而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就在上周,采铜在网易云音乐开设了《好书精读》这个电台。讲书类的节目,市场上很多,但把书中的精华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启发思考的节目,却很少,非常推荐。
陈春花 让知识为自我赋能
自从“得到”请了北大和清华的教授讲课之后,很多有名的教授也开始陆续开课。陈春花是北大国发院管理学院的院长,出了很多书籍,宁向东老师也推荐过她。而听完这场Live,最受益的一点,就是她分析“如何把信息转化成知识?”我们应该把信息进行个性化的加工,哪怕是消化、理解后的复述,也是自己的所得。只有经过实验验证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
现在,觉得自己很幸福,足不出户,花很少的钱,就能听到知名教授的课程,而且讲得一点也不晦涩难懂,分析得深入浅出,启发性极强。
学习篇之系统学习
除了得到,我对平台没有特别的喜好,因为哪个平台,都有几个大咖级别的人物,所以,应该博采众长。其中,知乎最大的特色是专。如果有特别感兴趣的内容,想深入研究,我会首选知乎。当初因为吴晓波的《思想食堂》而知道李松蔚,听了他在知乎上的系列课程,知道了认识论、控制论、系统论和团体动力学,但最为烧脑的还是《悖论与策略干预》。学习悖论,不是为了打破,而是为了用悖论的方式,允许它的存在,甚至去加以巧妙利用。
后来,想学脑科学的课程,看见李松蔚听过酷炫脑的Live,于是我也听了一场,感觉很好,然后继续听了很多,并且把自己学到的一部分内容,进行强制性输出,写了两篇相关的文章《被我们忽略掉的睡眠》和《运用脑科学知识,培养休息能力》。
这两个系列课程,我都有认真做笔记,感兴趣的,可以详细了解。
生活篇
李明威 如何更有效地拉伸身体
敬子 整理收纳如何提升生活品质
其实,除了工作和学习,我还特想过好自己的生活。所以,在有空的时候,会找一些感兴趣的Live, 学一些实用小技巧,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其实,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工作,可以锻炼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同时,获得与之相匹配的收入。学习,可以开阔视野,实现自我的认知迭代,把事情看得更透彻,与人交往得更顺畅。所以,我们需要明白:身体是前提,金钱、认知和关系则是基本,本质都是为生活服务。
我一直有健身的习惯,但发现自己还有很多没弄明白的地方,所以听了“得到”上的小课题《有效管理你的健康》。通过那个小课题,我意识到自己对拉伸方面的内容了解得不多,于是在知乎上,找了个专业Live,而这个Live最好的地方就是视频课程,可以跟着教练的示范进行练习,动作不难,讲解也很清楚。
此外,最近在思考“如何打造件件有条的家?”这个话题。这几年流行断舍离,但真的要把东西都扔掉吗?其实,不一定全都扔掉,一个家可以拿出面积的8%作为收纳空间,而收纳的顺序是先整理,再收纳。敬子说:“不要以物品作为判断标准,要以自己作为判断标准。不是要扔东西减负,而是要通过清楚的决策,加强自我认知。”
其实,分享Live只是一个方面,更想通过这样的分享,梳理出一个学习思路。只有弄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学,找到自己的真实需求,才能保持一个高效的学习状态,把信息转化为知识,让知识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