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0: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樊登老师说,这是孔子给自己做的广告。哈哈,我觉得这是孔子的一个决心和态度,还有渴望吧。
孔子做官不是为了“谋食”,不是为了自己的贪欲,而是实现自己的理想,为天下苍生谋福利。
不与乱世同流合污是一种境界。在乱世之中为一方百姓谋得一个“世外桃源”也是一种境界。在乱世之中,匡扶正义,做乱世之枭雄,也是一种境界。
记得听樊登讲过,做“君子儒”就是要出来做官的,就是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的。否则就简单学学“小人儒”,帮村里做做红白喜事等,有收入,“混口饭吃”了。
13.11: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用我的话记录一下樊登老师讲的内容吧。
一个部落和另一个部落,为了生存,为了夺取大自然提供的生存环境,征战不断。后来成立了国家,发展了农业,人们生活安定好多。国家维护了和平,减少了杀戮。再后来,商业的发展,要求有更多的人去消费,那么战争又少了很多。近代原子弹的诞生,很多国家都有毁灭地球的能力,有一次制衡。
和平的生活环境来之不易,孔子向往的仁政推行也不易。
13.12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我想到的是,推行“仁政”,需要有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老百姓的生存条件有保障。所以孔子说,如果有王者兴起,也一定要在.三十年后才能推行仁政。
13.13: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领导者就是被放大的“大猩猩”啊,总是在下属和大众的眼中和品评中。也难免会对领导着进行道德品评。
他还怎么怎么样呢,他还是班长呢,还管我!我们小的时候都说过这样类似的话,从小就这样“高处不胜寒”。
13.14: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我最开始看到这段话,感觉孔子老了,冉有有些不敬。老年的孔子有些苍凉。
但是,既然冉有在做了官以后,还和孔子居住在一起,谈不上对孔子不敬,可能他不想孔子操心,或者怕孔子不支持自己的观点,也或者不是特别公开的事务……就像我们自己在外工作很晚了回到家,父母再问,也会随口先答应一下。
13.15: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每个领导者都需要很多双眼睛的帮助,很多双手的成全。
领导者是集合大家的意见,经过集思广益、集体讨论,制定一个顾全大局的政策。这样的政策集合了集体智慧和意见,再以后的执行中才能每个人都秉着一颗“我是责任人”的心态而尽心尽力。
如果把独裁当做一种权威的体现,那么每个职工不会有归属感,更不会有责任感,分崩离析,推诿扯皮,就在所难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