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读《刻意练习》的时候,感觉与《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于是就将两本书同时翻开,进行对比阅读。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成为大师》,作者:【美】安德斯·埃里克森,【美】罗伯特·普尔,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年11月出版。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作者:【美】丹尼尔·科伊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出版,下文中简称《一万小时》。
看点
01一万小时定律是什么
一万小时定律是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的作品《异数》(2009年1月19日)中提出的一条定律,理论为对于量的积累,应用于所有领域、所有学科。
一万小时定律解释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今天谈及的两本书便是围绕一万小时定律而展开。
看点
02一万小时定律是个笑话
安人心智科学总监、开支文库出品人阳志平给《刻意练习》作的推荐序,他提出,刻意练习理论超越了一万小时定律,而且从来不存在一万小时定律,它仅仅是畅销书作家对心理科学研究的一次不太严谨的演绎而已。
这是个犀利的点评,说畅销书作家对心理科学的研究、不严谨的演绎,隐含了这个研究理论实在是一个笑话。挑战了一万小时定律的威严,这样的质疑方式实在很大胆,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使得像我这类把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奉若至宝的人更想要一睹究竟。
阳志平还提出,一万小时定律存在问题:
1、不同专业领域的技能习得时间与练习时间并不存在一个一万小时的最低阈值;
2、成功与练习时间并不完全成正比。
3、练习的成功并不与时间呈正相关。
这些问题,显然与丹尼尔·科伊尔的一万小时精深练习造就天才的理论相左,于是对正文的期待更加迫切。
只是一个序言就吊足了读者的胃口,满脑疑问地读完正文,对书中观点已然了解。
看点
03矛盾的焦点
《刻意练习》通读一遍后发现与《一万小时》有很多相似之处,毕竟都是论述成长的著作。前者论述的刻意练习和后者论述的精深练习都是相同的,但是对练习时间的关注却各执一词,这个恰好是《刻意练习》与《一万小时》争论的焦点。
相同点
不论刻意练习和精深练习,都是针对性训练,建立目标、专注练习、纠错、提升的过程;同时两本书中都提到了赫伯特·西蒙的十年定律,因为这是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和刻意练习的理论基础。
不同点
1、论述角度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从神经学角度论述了精深练习时身体神经系统髓鞘质的生成过程,髓鞘质是提升个人技能熟练程度的关键因素;精深练习的目的就是用一万小时的练习生成髓鞘质。
《刻意练习》从心理学角度论述了通过练习来创建心理表征,这些高质量和大量的心理表征,能使人们可以准确、迅速地处理大量信息并做出决策和应对。
2、时间的重要性
两本书争论的焦点也是时间问题: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世界级技能=一万小时X精深练习;
《刻意练习》:世界级大师的决定因素就是刻意练习,但是练习时间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万小时,而是根据不同专业领域而有所不同。时间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3、内容深度
读完《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有点云里雾里的,《刻意练习》则系统地阐述了刻意练习,采用了符合阅读习惯的逻辑顺序。同时后者比前者提出了更深刻的观点,对前者的理论做了补充和创新,具备批判性思维的含义。
看点
04对比收获
读完《刻意练习》,对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的认识提升了一个层次,而且更加清晰、明朗。刻意练习理论对个人在工作、生活中的运用也更有指导意义,这比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更具有实用价值,更亲民。
《刻意练习》的这种写作手法值得学习加以运用,先抛出反驳的观点给读者制造疑虑,然后逐一加以论证,让读者内心的疑惑获得了答案,内心便得到了满足,而且书中论点也是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读完之后回味悠长,于是对《刻意练习》的整体评价肯定也不会差。
无论精深练习还是刻意练习,两种方法都告诉我们:
任何一项技能的获得都是建立目标、专注练习、纠错、提升的过程,只有基于这几个前提的练习才有可能成为天才。
读书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种对比阅读的读书方法收获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