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从上世纪90年代的蛮荒时代延续至今,发生了这许多波澜壮阔的故事,读完《腾讯传》这本书,有一种目睹帝国建立般的历史参与感。
网上诟病这本书的人很多,核心就是觉得对于腾讯生态构建和战略转型仅限于有选择性地记录史料,对其中的逻辑、洞见分析不够深刻。然而,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全景式地为读者展现了腾讯帝国建立的发展历程——这是我们零零碎碎地读各种文章报道,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个体化地使用腾讯各种服务所得不到的体验和感知。
腾讯的崛起是一个不完美的商业故事,就好像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完美的人生一样。它充满了青春的残酷气息,像一个朝着自己的目标呼啸狂奔的少年,外表桀骜不驯,内心却有着无所不在的恐惧。
这本书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带领读者回顾腾讯乃至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重大事件、历史节点和选择的岔路口——回顾当年那些场景下机会是从哪里、如何出现而又消失的,人们有哪些困惑和抉择,这些又如何影响到现在。
中国互联网的成功与改革开放非常类似,是实用主义者的胜利,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意外结果”。与美国互联网发展轨迹相比,以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人也许没有发现革命性的互联网技术,但是他们在商业模式和用户体验上的努力却是卓越的。这也引导着腾讯逐渐成长为一家“业务线条复杂到马化腾都说不清楚”,盈利能力却非常强的公司。
20年,腾讯从封闭抄袭转向开放合作,利用微信、QQ社交平台作为基础,一方面发展自营业务(游戏、视频、广告、云服务等),另一方面用自营业务利润投资其余互联网公司,利用自身平台帮它们导流,成为了最大的VC或PE,本质上是互联网行业的3G Capital。只不过3G Capital的基础是巴西三雄,腾讯的基础是微信和QQ。
传统的产业发展有几个要素:土地、人力、资金、能源。高大上的企业需要核心区域的土地做办公楼,加工制造业需要便宜的土地办工厂;高端产业需要高水平人才,加工制造业需要廉价劳动力;企业都需要资金支持,不管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社会发展需要能源,能源结构的变化会影响区域格局兴衰。互联网企业则需要一个新的要素——流量入口。流量入口的重要性仅排在人力之后,位于资金、土地和能源之前。
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几大要素里最重要的人才这一端是开放的,没有人可以垄断;资金也到处都是,不缺;土地和能源的重要性又非常低。第二重要的流量入口,则被腾讯阿里给把持住了,而互联网又处于大发展期。目前腾讯在做的生态战略,从操作层面就是拿着流量入口,去低价换取互联网创业企业的股权。2013年4.48亿美元投资搜狗,如今变成了20亿美元,2014年2亿美元入股京东,如今变成了100亿美元。
腾讯的投资模式更接近于PE,而不是VC,只找那些有较大概率成功的企业,再用流量入口和产业协同给予支持,能使投资标的在几年内迅速做大,且成功率超高。把1块钱的东西卖给腾讯,借着微信平台,能变成3块钱。各业务板块之间会有协同反应,3块钱又变成了5块钱。
腾讯到现在为止总投资额将近2400亿。如果按照5倍的收益来计算,这些资产现在值1.2万亿,腾讯自身的3.2万亿市值,减去这部分就是2万亿市值,按照2017年的700亿利润,动态pe不到30倍,不算高。腾讯的报表利润都是腾讯自身的经营利润,相信未来,腾讯的投资收益的占比会越来越大,经营收益的占比会越来越小。同样做为投资集团,对比乐视和复星。乐视的“生态化反”和复星的“富足健康快乐”在腾讯这里已经实现了。曾经的乐视和复星天天喊口号,而腾讯则更像一个真正赚钱的低调老板。
腾讯的商业逻辑有四个层次:1. 社交和游戏企业;2. 互联网平台型企业;3. 以流量换股权的金融控股企业;4. 收创业税的企业。
从1到4越来越不好听,但利润却是越来越厚。腾讯行的是收税之实,名义上却是个社交和游戏企业,所谓社交和游戏是用来掩盖其收税的本质。
未来但凡有互联网初创企业,想要成功都躲不开腾讯和阿里,没有腾讯和阿里的扶持便很难成功。给腾讯或阿里股份,换取一个更高的创业成功率,Why not?不仅仅是互联网,腾讯和阿里的触角已经伸到了各个行业,但凡政府不明文限制的行业,也许都会慢慢成为两巨头的天下。
所以腾讯越强大就会越低调,一定不会去宣传腾讯战略,一定会尽量避免把投资利润计入到报表里边,腾讯的报表PE也会越来越高。现在大多数人对腾讯的认知,还停留在社交、游戏的层面,熟悉的腾讯产品是QQ、微信、王者荣耀和吃鸡。相信随着越来越多人认识到腾讯的“金融控股企业”和“收创业税”的商业逻辑,其市值会迎来新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