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一个西北偏远的小城镇长大,那里的风沙有点肆虐,那里的百姓有点“淳朴”。以前广场舞还没有流行起来,那里的大爷大妈们多是通过“关爱邻里家事”的方式,打发乏味的闲暇时光。
尤其是入夏之后,不再有凛冽的夹着沙尘的寒风侵扰,在渐渐升温的日头底下,他们的热心肠也跟着活跃起来。不光是我家的楼门口,其实是每一栋居民楼的楼门口,都有一圈围坐在小矮凳上的大爷大妈。或许,那才是朋友圈真正的雏形。
那时候资讯远没有现在发达,所以他们的话题,主要聚焦于东家长西家短的邻里琐事。比如:昨晚有个年轻小伙子去了三楼张寡妇家;五楼左手的那两口子前几天又打架,听说男人在外面有了人,老婆闹着要离婚……
这群人,总打着“关爱邻里”的幌子,在背后干些搬弄是非的勾当。对他们,我妈是既讨厌又害怕。其实,我妈真正怕的是“不知道何时自己同家人,也会变成他们谈论的焦点”。
直到若干年后,我进入公关圈,才知道大爷大妈们在热点的制作和炒作上,绝对堪称老司机。那些用小板凳围成的小圈子,活脱脱就是民情直播室,而且是多个主播联袂演绎。当然,总有那么几个不太能说会道的“好心人”,只能附和几句,充当一下调节气氛的音效,“啊”、"对"、“哎哟”、“呸”。
国产家庭剧总是逃不出裹脚布的窠臼,我觉得主要是因为剧中夹杂着大量热心的大爷大妈。别人的生活,不管是幸福的,还是平淡的,又或者是艰辛的,都能在他们的言语关爱中,被涂抹上另一种奇特的味道。
比如:“五楼那家的女人,每天出门都打扮得花枝招展,一看就不是什么好东西”,“就是就是”,“她男人也够窝囊的,怎么能受得了这种女人”,“听我小姨子说,那个女人和她们办公室主任经常眉来眼去”,“是吗?我早说这个女人不简单”……
每每那家的男人从身边经过,这群人的眼睛里就集体流露出无限的怜悯和同情。终于有一天,他们受不了内心的煎熬,好心地把小伙子拽到墙角下,压低声音告诉他“你老婆在和办公室主任搞外遇”。
她只不过是天生爱美罢了。至于人家守不守妇道,你们又从何而知?即便人家真的不守妇道,最该着急上火的也轮不到你们吧。看热闹的人,怎么看着看着还入戏了呢?
时光荏苒,不知道现在老家的居民楼下,是否还有围坐在一起的中老年朋友圈。也不知道,他们现在聊的内容是不是已经从家长里短上升到民族兴衰的层面。也许,他们也将阵地转移到了手机上的朋友圈,即便是严寒酷暑,也无法阻挡他们搬弄是非的热情。
每一款社交软件,都相当于给普通人发放了一个专属话筒。只要你敢说,很可能你的声音就会被全世界听到。所以,要想被全世界知道,那就挑些最引人注目的内容说吧,比如:搬弄一下明星的是非,顺带着对他们的明星朋友进行一番道德绑架。
但凡没有顺应“民意”早早站队表明立场,就注定成为千夫所指。可是,吵吵嚷嚷的这群好心人,自己清楚什么是“道德”吗?自己有资格站在道德制高点批判别人吗?或许,只是一群喜欢搬弄是非的暴民,希望凭借几句粗鄙不堪的谩骂,在全民狂欢里赢得一个“英雄”的称号和几个毫无意义的赞。
如果身边有这样的“好心人”,你最好离他远一点,因为雷劈他的时候会连累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