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探讨宇宙的本质(本体论)和真理(认识论)。
世界观决定了价值观与人生观。
哲学三问中,“我是谁”和“我从哪里来”是本体论问题,世界观问题。
“我要到哪里去”是人生意义问题,是价值观和人生观问题。
在数学逻辑体系的视角下,世界观是公理或公设,而价值观与人生观是定理,包括引理或推论等概念。
哲学与创造性写作、实验科学、形式科学、神学区别?
关于哲学更准确的(现代)含义可以通过它与四种其他活动的区分来体现。
与创造性写作不同,哲学应该做出谈得上真假的断定;
与实验科学不同,哲学不依赖实验;实验科学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理论和推断的科学领域,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
与形式科学不同,哲学必须对它的预设反思;与神学不同,哲学没有无法放弃的预设。
形式科学是通过抽象的概念和符号系统来研究普遍规律,通常不涉及具体的物质和现象。包括逻辑学和数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
二、哲学的两个方面?
哲学探讨世界的本质(本体论)和真理(认识论)。
(一)本体论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物质与意识,存在与思维,客观和主观,何为本源的问题?
不同的哲学流派有不同的理解。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我们要认识世界就从认识物质开始。
存在指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思维指意识、观念、精神。
什么是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学问中无法被分类的那一类学科,亚里士多德的学问可分为政治学、文艺学、物理学等,其中有一门学问无法被分类。这门学问就是探究世界本质的学问,后来这门学问被亚里士多德的弟子放在了物理学后面,并命名为“物理学之后”。
(二)认识论
为什么从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向?
历史上不同时期哲学研究的主题不同,据此可划分出哲学的两次转向,对应三个研究主题。
最初是本体论(ontology)问题,或世界的本源问题,或传统哲学的形而上问题,或大家熟知的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本体论问题的回答缺少客观性、一致性。这迫使重新审视认识的基础及其可靠性,于是哲学发生第一次转向:把哲学研究的主题从寻找世界的本源转向人类如何才能寻找世界的本源,如何找到真理,即认识论(epistemology)转向。
认识论转向也没能够回答世界的本源问题,“认识如何可能”这一问题依旧缺少客观性、一致性,这迫使重新审视“表达认识所依赖的语言”的准确性和确定性。于是哲学的第二次转向是把研究主题从认识论问题转向认识所依赖的语言问题,通常被称为语言学(linguistic)转向。
哲学的两次转向没有给世界的本源问题一个确定的答案,但是促进了人类对“自我和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认识论的基础方法论?
1. 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主张用严格的逻辑推理来解决问题和表述观点。逻辑学是理性主义的工具,演绎推理是理性主义的方法。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心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都是理性主义者,理性主义是形而上学和科学的基础。理性主义相对于经验主义,理性主义者认为:知识皆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而获得,并非否认经验主义者,而是认为获取知识的渠道具有多样性。
(1)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是理性主义的实践方法论,来源于欧式几何。欧几里得通过简单的5条“公理”(例如: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推导出庞大的几何学,形成了《几何原本》。这种推理证明的方式是逻辑学的基础,欧氏几何、中医经络学、大部分形而上学哲学、宗教学,使用的都是演绎推理法。
但演绎推理的有两个巨大缺点:
1、所有推理都必须立足于无需证明的“公理”,如果公理是错的,则推导出来的所有结论都是错的。
2、演绎推理不会产生新的知识,所有推理的结论都是已有公理的变体。
以上两个缺点,为后来形而上学的坍塌埋下了种子。
2. 经验主义(感性主义):
经验主义也被称为感性主义,感性主义与理性主义相对立,感性主义主张相信直觉,凭感觉来解决问题,内驱力不是理智,而是欲望。感性主义者不屑于用逻辑来表述观点,而强调“感悟”,例如禅宗讲的“不立文字”。感性主义是部分宗教哲学和大部分艺术家的行事方式。
(2)经验归纳:
经验归纳是经验主义的方法论,不主张通过“公理”进行演绎推理,自然也就不屑于去追寻“公理”。经验归纳注重实际观察,即“眼见为实”。通过对大样本的个体进行实验观察,从而归纳出一般规律。例如:观察了10000只乌鸦都是黑色的,于是判定结论为,乌鸦是黑色的。经验归纳法产生的结论是新的知识,这是相对于演绎推理的优势,因此经验归纳法是大多数自然科学的实践方法论。
但经验归纳法也有一个巨大缺点,即所有的观察都无法覆盖全部样本,没有办法确保第10001只乌鸦还是黑色的,因此几乎所有的经验归纳结论都是一种“猜想”,这导致了历史上形而上学对科学的质疑反攻,直到后后来波普尔提出了“证违主义”,才解决这个问题。
三、科学从哲学分离
哲学: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考方式的学问,通过不同的思考方式,产生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从而帮助人类认识世界、正视人生、辨别善恶美丑。
哲学来源于神学,受到欧氏几何的启发,理性主义的演绎推理成为哲学的主要思考方式,并鼎盛于形而上学的研究,不同流派的哲学家形成了不同的三观,成为不同人群的精神导师。
但从牛顿力学诞生开始,科学正式从哲学中分支出来,形而上学开始走向衰落,哲学思维越来越多被科学拥趸们质疑,从而产生了“机械论”和“决定论”。
当代哲学,形而上学已经不是主角,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存在主义、证伪主义、实用主义、奥卡姆剃刀,即不再着眼于去追求“恒古不变的真理”,而是研究能够服务于现实存在的具有实际意义的理论,这些理论必须是可以被证伪的,并且是尽可能简洁明了的。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的英文是metaphysics,其出处是这样的:安德罗尼柯在整理亚里士多德理论时,对于研究现实物体的那些理论起名为physics(物理学),但对于研究那些非物质的理论,实在不知道取什么名字好了,于是就叫做metaphysics(物理学之后)。
metaphysics这个英文单词并没有对应的中文翻译,直到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哲学家井上哲次郎阅读中国《易经》时发现其中有一句“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越想越觉得说的在理,于是就将metaphysics翻译为“形而上学”,意思是“研究事物客观真理规律的学问”,这与易经的本意也是贴切的。
形而上学也并没有像中学政治课本里写的那样不堪,形而上学主要研究的事物规律与客观法则,希望找到不受任何外界影响的亘古不变的真理(如同欧氏几何的公理一样),用中国的话来说,就是研究“天道”。
在哲学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哲学研究基本等同于对形而上学的研究,直到科学的出现,一次次证明形而上学所认定的公理本身就是错误的,而非欧几何的发现,进一步证明的欧氏几何的公理也并不是唯一公理,世界上并不存在恒古不变的真理。于是,形而上学逐步被证伪主义取代。
但形而上学至今依然是哲学的主要思考方式,例如稻盛和夫经营哲学中的“作为人,何为正确”就是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何为正确”所追寻的就是客观真理。虽然客观真理可能并不存在,但追寻的过程本身就有意义。
科学:
这里的科学泛指自然科学。从牛顿开始,科学从哲学中分支出来,以经验主义和理性思考为基础,研究具有现实意义的结论。科学重视实验与观察,以“眼见为实”作为科学结论的依据,这是与形而上学先假设一个“公理”最大的不同。
由于大家对科学的优点都非常熟悉,下面就说两个科学的问题:
1、由于科学以经验归纳作为方法论,因此科学结论并不代表真理(第10001只乌鸦不一定是黑色的),因此在证伪主义和实用主义哲学思考方式的加持下,科学结论大多是“目前还算正确的猜想”,甚至为了维护权威和追求简洁,而推迟了更加正确的科学结论的出现。
例如: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有科学家通过观察证实了相对论现象的存在,但由于牛顿的权威,以及牛顿定理的简洁,而相对论的客观现象遭到了忽视,直至越来越多的证据出现,才让相对论最终被爱因斯坦提出来,证实了牛顿定理是错误的。
2、科学是唯物主义的基础,从而产生了“机械论”和“唯物论”,进而产生了激进的“决定论”,引起了哲学与科学的大论战。
心理学:
哲学研究的是人的思想,而随着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的出版,人类潜意识研究也进入到科学范畴,对哲学产生挑战。但这个挑战并不大,因为科学范畴的心理学更侧重精神疾病治疗,以及心理辅导。
对于心理辅导来说,只要解决患者的心态问题,任何手段都可以使用(例如帮助自卑者虚构自身的强大)。但哲学不然,哲学追寻的是生命的真正意义,虽然形而上学已经衰落,但现代存在主义仍然追寻个人生命的意义,从而形成三观,虽然这也涉及到对人的自由意志的讨论(自律还是自由?),但这与心理学对潜意识的研究是完全不同的。
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规范性问题,把我们引向各个不同的学科。实际上,一个学科是一种看待世界的视角。当然,也可以把我们引向哲学。
哲学明显区别于各种科学之处在于“哲学反思”。例如,对于建造一个水电站这样一个具体问题,我们不仅要考虑经济角度,也要考虑生态角度,还要考虑技术角度、社会学角度。不同角度照亮了研究问题的不同方面,单单一个角度无法告诉我们关于问题的全部真相。对不同角度的分析就是一种哲学反思,它有助于我们维持总体视野。
哲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问,无论是用自己的观点对质,还是追问,这件事必须我们自己来做。好的“哲学问题”能帮助我们理解一种哲学观是不是有效、在多大程度上有效。
四、三观与方法论
三观:
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研究哲学的最直接产物,是学习哲学的最大意义。无论自我是否有感,事实上所有人都有某种三观,而由于大多数人都没有真正学习过哲学,因此他们的三观是随个人成长经历而建立起来的,依赖成长环境和周遭人群,他们的三观处于“自由成长”状态,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较差的三观会导致悲惨的人生。
能够自己控制三观发展的唯一方法就是学习哲学,这不一定是非要阅读哲学经典,而是学习带有哲学思想的著作或文章(例如城主的很多文章),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前人的思考过程,并产生自己的思考,从而对三观产生全新的认识,将自己的三观掌握在自己手中。
世界观:
世界观是一个人看待世界的眼光,是人辨别美丑善恶的标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看待它,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例如:一个坐在街上乞讨的老人,有的人认为他可怜,有的人认为他可能是个骗子,这两个人的世界观就是不同的。
人生观:
人生观是一个人看待自己人生的眼光,是人对生命意义的诠释。例如:宿命论者认为,人的命,天注定。虚无主义者认为,人生到头来都是死,不如及时行乐。不同的人生观,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取向,人生轨迹也就不会相同。
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价值衡量的尺度,同样一个事物,不同的人认为其价值是不一样的。例如:上级领导分配了一项艰苦而回报少的工作,有的人不愿意承担,认为受累不讨好,这个工作在他眼里就没有价值,而有的人则愿意承担,因为他认为这是一个历练的机会,如果成功了也会给自己的职业生涯镀金,则这个工作在他眼里就是有价值的。
方法论:
方法论是建立在一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上,为人处事的方法。例如,秉承道家的人,愿意通过静坐来修身养性,这里的方法论不是“静坐”,而是“修身养性”。所以,有的人自律,有的人放纵,有的人严于律己,有的人自欺欺人,这些都是方法论,而之所以采取某种方法论,首先是因为他具有某种三观。
五、经典哲学流派
唯心主义:
首先,中学政治课本上对于唯心主义的定义和鄙视是不正确的。唯心主义并不是强调意识决定物质(甚至脑子一想,东西就出来了),而是强调人的“自由意志”的作用。唯心主义哲学认为,在同一个世界内,人的不同的意志所产生的思想会决定不同的结果。例如,杯子里还有半杯水,悲观主义者会说“只有半杯水了”,而乐观主义者会说“还有半杯水呢”。面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思考方式带来了不同的结论,这是唯心主义的根本所在,这也是产生三观的基础。
对于唯心主义还有一个例子,则是“地板下面的恶龙”,如果地板下面隐藏着一只恶龙,但它永远都处于睡觉状态,那么对于地板上面正常生活的人来说,这条龙究竟存在不存在?对于唯心主义者来说,可以认为它不存在,而对于唯物主义者来说,则它必须是存在的。
但过分的主观唯心主义则容易偏向神学领域,过分夸大人类意识对现实世界的主动作用,这是应该避免的。
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是与唯心主义相对应,认为物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唯物论是随科学发展起来的,由于牛顿力学对哲学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思想界产生了对人类意识对客观世界能起多大作用的怀疑,从而产生了唯物论,尤其是机械论。
机械论:
机械论就是机械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在科学时代的主要形式。机械论认为人类意志对物质世界没有任何影响,如同物理定律不会随人类的意志为转移一样,物质世界依照自己的规律发展,人只能顺应规律而不能改变规律。
决定论:
机械论发展到极端则称为决定论,即物理定律已经决定好了一切事物的发展,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决定论不相信任何随机数的存在。例如,投掷一枚硬币,如果能够获得该硬币及周边环境的所有参数,那就能够计算出投硬币最终计算的结果,投硬币呈现出随机性,并不是真正的随机,而是因为计算量太大而已。
从这个观点出发,人的意识只不过是神经生化反应所产生的结果,甚至此时此刻发生的一切在宇宙大爆炸的一刻就已经决定了。
决定论将唯物主义推向了极端,一切都是物理定律决定,也就意味着人没有自由意志,产生宿命论的人生观,从而使人生走向消极。
辩证法:
辩证法的创始人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辩证法不是简单的“事物都有正反两面”,而是主张任何事物都是矛盾两面的共同体,事物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这的确是非常有道理的观点,但黑格尔依然是一位形而上学哲学家,因为他认为事物矛盾发展是有“终点”的,这个终点就是所谓的“绝对精神”。
马克思批判的继承了黑格尔的哲学观点,但去除了形而上学的部分,并且将唯心主义改为了唯物主义,从而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认为物质世界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但人的意识可以主动影响物质世界的发展,这就是所谓的“人的主观能动性”。
悲观主义:
悲观主义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形而上学观点。他认为构成世界的本质是“生命意志”,简单来说就是“欲望”。生命意志促进生命的生长,例如饿了就想吃,困了就想睡,但生命意志会控制生命,从而让每一个生命随着自己的欲望而自由发展失控。
因此,叔本华是一名性恶论者,他认为人从出生开始就被生命意志所控制,同时也依赖生命意志去生长。由于认为欲望是驱动生命的动力,因此叔本华是一名非理性者。
精英主义:
精英主义是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形而上学观点,他继承了叔本华的部分观点。他认为构成世界的本质是“权力意志”。他将社会分为强者和弱者,两者文化不相容。他并不同情弱者,反而认为弱者要求强者同情是一种道德绑架,是用自己的无能来拖累其他人,因此弱者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尼采的哲学后来在其妹妹的发展下被极端化,成为法西斯主义的理论基础。
达尔文主义:
达尔文主义是将进化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应用于社会范畴,即社会优胜劣汰。与精英主义类似,达尔文主义认为弱者不值得同情,而是应该被无情淘汰,从而确保社会发展始终向前,遵循强者文化。
六、现代哲学流派
实用主义:
形而上学的坍塌意味着“绝对正确”的真理是不存在的,那么我们的三观要依照什么样的规则呢?这个问题正如牛顿力学已经被证实是错的,相对论才是对的,但在较小的空间内,依照牛顿力学也可以计算出正确的结果,所以牛顿力学也可以继续使用。
因此,判断是否可使用某个观点结论的标准,不再是它是否“绝对正确”,而是它是否“实用”,满足现实意义,这就是实用主义。
话说回来,相对论一定就是对的吗?
奥卡姆剃刀:
奥卡姆剃刀是一种极简主义,一般结合实用主义来使用。如果两种理论同样实用,那么应该使用更加简洁的那一个。
奥卡姆剃刀是实用主义的延伸,但为了追求简洁,有可能造成误判。当两种不同理论都“看似”正确时,奥卡姆剃刀原则会让人本能选择更简单的那一个,但那个就真的“正确”吗?说不定“更正确”的就被埋没了。这方面的例子非常多,以后有机会再写其他文章来专题讲吧。
证伪主义:
证伪主义是压垮形而上学的最后一根稻草。形而上学追求的是普遍真理,但普遍真理并不存在,为什么不存在呢?那就是所有的“普遍真理”都是不可被证伪的。例如,康德认为所有的事物的本质是“物自体”,而物自体是人所不能认识到的,人看到的都是表象。那么,是否有可能找到证据来推翻物自体理论呢?没有。因为永远无法判断物自体究竟是否存在,这就好像没有办法判断天堂是否真的存在一样。
不可被证伪的理论,都是不可信的理论,这就是波普尔创立的证伪主义。而几乎所有的宗教、玄学等形而上学理论都是不可被证伪的,所以他们都是不可信的,这就等于给形而上学判了死刑。
证伪主义已经被现代社会普遍接受,法庭作证都需要做“有罪举证”,也就是说,如果你拿不出他犯罪的证据,那就应该认为他无罪。
对于一个理论也是一样,如果这个理论本身是可被证伪的,但暂时拿不出他现在是错误的证据,那就可以暂时就相信这个理论是正确的。这就解决了第10001只乌鸦有可能不是黑色的问题,只要你现在还没有发现不是黑色的乌鸦,那就可以暂时认为所有的乌鸦都是黑色的。
足够实用且可被证伪的理论,并且足够简洁,这就是在形而上学崩塌后的哲学思想,也是现代哲学对科学发展的思想指引。
存在主义:
形而上学追寻的是生命的真正意义,但形而上学崩塌了,那么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其实本来就不存在统一正确的生命的意义,但如果生命陷入虚无主义和享乐主义,就更不可取。那么活着的意义是这么呢?
答案就是,你的存在本身就是意义,因为如果你的存在没有意义,那么你现在就应该去死,但你并不想去死,所以支撑你活下去的事物就是你活着的意义。这就是萨特和加缪的哲学思想。
存在就是合理的,不合理的就不会继续存在。什么是自由,自由不是放纵享乐,而是明白了自己存在的意义,从而让自己活得更加精彩,这就是每个人生命的意义。
七、其他
泛心论和突现论?
泛心论
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
泛心论(Panpsychism)认为所有事物都有心灵属性。这并不是说所有事物都有心灵,而是说所有事物都有与心灵相关的那种特性,如感知、欲望、记忆,等等。它适用于有生命的事物,也适用于无生命的事物。
突现论
突现论者认为心灵属性是一种突现属性,即是被一个事物整体拥有却不被事物的组成部分所拥有的属性。例如,生命就是一种突现属性。构成生命体的粒子是无生命的,然而这些粒子的复合体——生命有机体——是有生命的。所以心灵属性可能也是一种突现属性——由原本没有这种属性的事物以适当的方式相互连接后突现产生的。
什么是逻辑?
逻各斯,logic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基本原则和运行规律。
命题,范畴逻辑,演绎推理,归纳推理。
哲学与和逻辑的关系?
对这些规律的认识和表达只有通过逻辑才能完成。
思辨的含义?
思辨中的“思”即“思考”的意思,“辨”即判断的意思,合起来就是思考和判断,这是哲学的最基本活动。
三种关系构成了哲学?
1.人与世界(自然与人)
3.人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