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化远征1#
高晓松说知识其实是不太一样的两个东西。“知”是比较初级的东西,比如1+1等于2有很多免费获得的渠道,但是“识”是每一个人真正花了精力走遍千山万水读了万卷书之后的收获。那个“识”是有价值的。比如蒋勋讲的红楼梦,如果他念一遍那肯定就是“知”,但是他通过《红》跟你讲了很多东西就是识。
营地教育的一大特点正是让孩子从“知”向“识”转变,从被动向主动转变,从输入向输出转变,从消费向价值转变。
无论是成都还是台湾,我们的文化远征营都在践行着这一理念。走出去长大,不止是身体,更是心智与见识。希望孩子们不仅学会仰望和向往美好的境界,还能学会争取与达到更高的人生。
#台湾文化远征营2#
传统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是雕刻模式,父母将知识传授给孩子,教育的客体是孩子。现代家庭教育的标志在于教育的客体变了,从孩子变成了环境———教育的目标或者说对象不再是孩子而是环境,我们不再雕刻我们变成了园丁,我们不再时时关注花朵我们更加关注空气、水、阳光和土壤,我们不再守着孩子拔苗助长我们尽可能地营造环境让孩子在其中自由生长。
所以我们有了成都文化远征,所以我们有了台湾文化远征,所以我们还会有西安、敦煌、兰纳、吴哥窟各种文化远征...
有人说教育仍然是拼爹,只不过拼的不是财富金钱,拼的是理念与认知。给他们机会,走出去长大,孩子的成长会超乎你的想象。
#台湾文化远征3#
人是社会性动物,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会习得“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只有在特定场合下才能做”等一系列社会习俗和规则,社会文明与价值观就在这一过程中渐渐渗透到孩子的内心,让他们蜕变成一个“社会人”。这个过程无法在家庭与学校完成,也无法凭借想象加以实现,它只能走出家门校门,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得以实现。
因此孩子的发展不可只关注认知,而偏废或忽视对孩子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认为所有“爱心孝心友善宽容等素质等孩子长大自然就会了”的想法是一种可怕的认识。事实上,凡是表现出行为问题的孩子,都首先表现为社交技能的不足。
营地教育恰恰提供了这种可能——孩子们在游学交往的过程中相互关心相互帮助,释放善意增进友谊,同时在共同的吃住学玩中学会思考、学会交往,使自己逐渐成为健康完善的社会人。
所以走出去长大绝不是句口号,走出去走大是一条高自尊型人格逐渐形成的轨迹。就像今天的日月潭环湖线,既使有烟雨,它也依旧是世界最美的骑行道......
#台湾文化远征5#
与家长们寒暑假带孩子出门游玩不同,冬/夏令营是一种户外教育模式,作为补充它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合力形成青少年教育的三角,在知识、人格、素质等全方位对孩子进行培育。而文化远征营是其中一种有目的的、特殊的体验式营地教育模式,其特点是让孩子们在最近发展区挑战自我、展现自我,了解异地、异域或本民族文化,同时合作沟通、广交朋友。
溪头森公园之夜我们给孩子做了一期心理游戏课,彼时营期过半,但很多孩子还不能叫出一半队友的名字。通过游戏我们想要告诉孩子人不可能独立在社会中生活,合作是我们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个人不断进取的捷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同时有值得称道的地方,只有将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完成任务。而我们所处的营会就像游戏故事中的早班车,所有队员都是乘客,只有真诚开放内心,真诚地释放善意,才能走进彼此的世界。付出微笑,就会融化冷漠,每个人都应主动伸出友爱之手。
在随后的行程里孩子们的互动与了解明显增多,组与组之间的沟通也更加频繁。在美食直播及微电影制作环节孩子们的合作与创意表现十分精彩,不仅让导师们在现场惊讶,也令后方的家长们惊喜不已。
营会已近尾声,检索整个营期的活动行程,每个孩子都充分获得了展示。而他们的勇敢、乐观、合作、自信也给包括家长、导师在内的所有人一次次带来感动与骄傲。
心理学说影响自尊的四个因素:学习、社交、运动、外貌。除了最后一个,其余三项能力都可以在营地教育中得以培育提高。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成为高自尊型人才,在懂得尊重他人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尊重,从而成为优秀的社会人。
所以让孩子走出去长大是个勇敢的选择。
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团聚,只有父母的爱是为了分离。所以放心地放手,放心地放飞,期待营期结束时会你能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他们。
#台湾文化远征6.7#
终于没扛住倒在结营前一夜,因而缺席结营仪式,但事后看到孩子们的信很感动。期会中期给孩子们上心理游戏课时说,文化远征营不仅要收获知识与技能,更主要是收获合作与友谊,希望在结营时每个人都能记住所有队友的名字。回程路上调查了一下,绝大多数孩子做到了。很欣慰。
站在树上的鸟儿从来不会害怕树枝断裂,因为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自己的翅膀。
很高兴孩子们跟着我们走出去长大,很高兴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到快乐与友谊。
七天营期很快结束,很多感动,很多不舍,索性化作一句约定:我们暑假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