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在热爱里

      今天,学校召开全校教师会议了,意味着开学的钟声已经敲响了。

      从7月12日放假那天算起,到今天8月25日,这一个多月的时光,竟没有多少“闲下来”的记忆,像一场向着梦想马不停蹄的奔赴,在学习中积蓄着前行的力量。

      从7月12日起,备好行囊。广州、重庆、东莞,三个地方的培训像三颗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我假期的前半程。背着电脑包,拉着行李箱,在不同的城市间穿梭。每个培训为期一周左右,看似短暂,却像一扇扇推开的窗。广州广二师的薪火培训,像是接过一棒传承的火种,在资深导师的分享里触摸教育初心的温度;重庆的“青语杯”青年技能大赛的观摩,则是站在赛场边缘感受语文的锋芒,选手们的精彩展示像一面镜子,照见我自身的不足与可提升的空间;东莞的6Q教育课程,更像打开了一把理解成长的钥匙,让我在理论与案例中读懂如何用多元视角呵护孩子的心灵成长。

        有人问我,顶着盛夏的烈日奔波,累吗?当然累。但每当坐在培训教室里,听着专家的点拨,和来自各地的同行交流教学中的困惑,那种“被点燃”的感觉,足以抵消所有疲惫。对于我这个常年扎根乡村的教师而言,这样的外出机会太珍贵了。大山里的孩子需要更广阔的视野,而我们,首先要让自己走出“方寸之地”,让我们自己的视野开阔了,才有可能带给孩子们开阔的视野。那些在培训笔记上密密麻麻记下的思考,或许不一定能一一消化,并内化为行动,但我知道,它们已经印在我的脑海里,在我的心上,成为以后的教育教学的“宝藏”。

      8月7日,外出的脚步暂歇,思考却不止。修改初中语文直播间的课程设计、准备23、24日的“乡村教师线上答辩考核”成了这段时间的主旋律。对着电脑屏幕反复修改课件,推敲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衔接。23日、24日的考核日,当我对着镜头流畅地阐述教育教学理念,回应评委的提问时,忽然明白:假期里所有的忙碌,都是为了让自己站在“舞台”时更有底气,更从容。

        如今,新学期的钟声敲响。回首这个没有“彻底放松”累并快乐着的假期,没有遗憾,只有满足。那些在路上的奔波,是为了看得更远;那些灯下的研磨,是为了教得更精。带着培训里汲取的养分,揣着课程设计中沉淀的思考,和孩子们一起,在新的学期里,向着更明亮的远方,继续奔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