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我的理解:这句话中的“说”与《学而》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是一个意思,都读“yuè”,通“悦”,即喜悦之义。本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孔子说,颜回并不是帮助我的人,对于我说过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前半句好像是批评颜回,后半句又好像在表扬颜回,到底批评呐还是表扬呢?王阳明先生对这句话的点评非常精到,直接引用如下:
“亦是实话。此道本无穷尽,问难愈多,则精微愈显。圣人之言,本是周遍。但有问难的人胸中窒碍,圣人被他一难,发挥得愈加精神。若颜子胸中了然,如何得问难?故圣人亦寂然不动,无所发挥。”
大意是,夫子这样说颜回也是实话,因为作为教师,问难越多,大家就理解得越透彻。颜回啥都明白,不需要提问,所以孔子也就没啥好发挥的,其他学力差一点的学生就无所收获了。
联系《为政》第9章“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的评价,更容易理解本章的内容。孔子还曾经问过子贡,你和颜回谁更厉害,子贡的回答说:“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可见颜回的确是孔门学养第一人。整部《论语》,颜渊只有一次发问,记载于《颜渊》第一章,原文是:“颜渊问仁......”颜回不是针对孔子之言发问,而是单独就儒家思想核心“仁”来发问,孔子的回答也高深莫测:“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样的回答恐怕也只能针对颜回!
《论语》共有4篇(雍也、颜渊、子路、阳货),记载了5个学生问仁(其中樊迟记3次),都罗列在下面,以便大家比较:
1.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雍也》)
2.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颜渊》)
3.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子路》)
4.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颜渊》)
5.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颜渊》)
6.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阳货》)
7.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颜渊》)
孔子对于“仁”的解答都不同,其他弟子得到的答案都相对具体化,只有颜渊的答案直抵内心。这几个弟子中,樊迟可能是根性最差的那个,不仅问了三次,而且孔子回答了他还不明白,还要再向子夏请教(第2条)。因为这不是本章的重点,就不一一具体解析了,读者自己慢慢体悟。
言语意旨:通过上述分析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孔子是在赞美颜回。如果仅仅是赞美,前一句完全可以不要,为何要多此一举呢?从阳明先生的点评我们可以知晓,孔子这里已经隐含了“教学相长”的教育原则,只是孔子自己没有把这个词归纳出来,直到戴圣《礼记▪学记》才正式提出“教学相长”的论断。
知行合一:当了三十五年教师,我所经历的课堂教学,都是老师在不停地讲、不停地问,学生在不厌其烦的抄写记录回答。如此,“学”死了,“教”也死了。这些年走进特教课堂,倒是孩子们的问题行为反而激发了我的灵感,对课堂不断做改进,这虽然不能上到“教学相长”的高度,但至少可以勉强算得上低端的“教学相长”吧。当了校领导,在与年轻人的对话中,我运用并感受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巨大能量,但是好像还没有一例主动提问而刺激我思维的案例。唯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在和几位年轻人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养子使作善也”(《说文》)的时候,有位同志说:“那总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傻傻的被人骗吧?”我当时没作正面回答,因为在那几秒钟内我也没能理出他的逻辑问题,过了几分钟我才突然明白,他把“善”和“愚”等同了!
我的总结是:只要有人提问,对讲授者来说都是一种思维、学养的考验与刺激;自身学养严重不足,很容易被人“将军”,所以还得不停提升自身学养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