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记》这本书目前为止我只读了三分之二,随着日记进入一九四四年,我把阅读的速度也放慢下来,仿佛只要不读完,就不会走到剧终,走入那密室暴露的可怕日子,而小安妮的日记也不会戛然而止,依旧可以用天真纯粹的语言记录着外面世界的罪恶暴行,静静的藏在密室里等待乌云散去的那天。
知乎里有人评价《安妮日记》的战后价值时说,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是这部日记改变了当时欧洲的战后意识,因为即使是战后、即使德国已经战败、即使二战给欧洲带来巨大的灾难,但大多数德国人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过错,他们认为为德意志而战是很伟大的。但安妮父亲出版了《安妮日记》之后,情况就大有改变了。
为了阅读时更有代入感,我在网上查了安妮日记里这个密室的照片,现在已经是阿姆斯特丹的一个著名的反法西斯和种族主义博物馆了。上图是安妮的小桌,下图是原来遮住暗门的书橱。
现在,参观的人们都要在这个入口拍照留影,然后才进入安妮他们的房间——想起安妮写他们刚刚到来的时候,如何艰难地收拾房间,她和她父亲收拾了半天才让大家晚上能够睡在干净的床上。这个时候的安妮其实只是在延续她之前的日记写作,并未意识到她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会遭遇什么,也不知道她们会被禁闭多久。与其说她有着对现实的恐惧,不如说她更怀着未来的恐惧,因为谁也不能告诉她,他们这样的日子何时才能结束。
随着荷兰的沦陷,整个欧洲都即将被德国全部占领,党卫军到处搜捕犹太人,安妮只有为自己的家人、特别是父亲祈祷,千万别被“召集”。因此,如同惊弓之鸟的她,从这个时候开始,笔锋开始转变,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开始变得忧心忡忡……她听见了英国广播电台的广播,听见了流亡的荷兰政府让大家记录被德军占领后的苦难生活,他们希望战后有更多的细节可以判定纳粹的罪行。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听见过这个广播,但知道了安妮听见之后,她的日记就以不可替代的细节,在日后成为一个时代的证词,当她又“听见”一桩盖世太保的暴行之后,在她那小书桌前写下这样的话:无论多么有身份的市民,或是无辜百姓,全都被投进大牢里等死。要是追查不到煽动怠工的人,盖世太保立刻就会随便拉五个人质往墙上一靠。死刑判决书往往都是当场一挥而就的。所有这些暴行都被说成是“致命的事故”。真是好人呀,德国人!想想吧,我自己竟然曾经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不,希特勒早就抢走了我们的民族。实际上,德国人和犹太人是世界上最大的敌人。
一个并未成年的孩子,自我意识被现实唤醒,同时思考的触角开始向深处延伸,对纳粹本质的思考以及对种族灭绝的痛感,开始充盈在接下里的日记里……
作为一份苦难的证词,在整个德国并未真正醒来的时候,安妮的父亲为她出版了这份日记,荷兰人、德国人以及整个欧洲的人们开始传阅这部少女遗作,特别是那些还沉浸在德意志梦想中的人,开始领悟到那个梦想的荒诞,那个被希特勒绑架的高贵的德意志,已经在人们的心中土崩瓦解,人们开始追问那些罪责,并一代一代这样延续下来。
人们保留下这些文学、建筑,是为了让大家都记得曾经发生了什么,也为了阻止这些悲剧再度发生,然而叙利亚战争、巴以冲突、印巴战争、美国黑人“窒息”事件……,文化的不同与利益的冲突让国家之间尔虞我诈,纷争依然不断。
希望世界和平不只是一个口号,希望所有人都能铭记并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