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从方法论入手,让人类通感的感悟变成自己的亲身体验。人们获得的才艺和智慧是用来对世界上的事情下结论的,在既有的思想上编织新的思想。(我想出来这句话觉得挺有哲理但又不知道把它安插在哪里,所以有了这个奇怪的“题记”)
回首少年时代,我只谈论那些新鲜的故事,那些鞭策着我,令我辞别往日的故事。喜欢讲故事,流水账一般的记录我身边的各种各样的故事。后来变得越来越自我、越来越自以为是,写的东西也离那些故事越来越远,只剩下一些无聊的、虚无的、形而上的、令人失眠的“灵魂拷问”。虽然我都用了一些并不是那么正面的形容词去形容自我,但我常常暗暗得意,以为自己与众不同、追求超越。但在不断追求自我的过程中,也常常会发现自己认识到的道理都是浅显易懂的“大道理”,感受到的感受都是“古已有之”的人类通感,因此又常常倍受打击。面对生而必死,劳而无功的生存荒诞,却又推石上山,虽然巨石反复坠落山下,却仍周而复始推石上山,然后追问我每天所花时间在这些东西上面到底还有没有意义?
最近又把毛姆、卢梭、黑塞这些读了一遍(你看我现在选书都已经刻意到常常选这些大多关注对精神深刻剖析的作者)。毛姆这个帅老头啊,喜欢他大概是因为他对人性的探索,对宗教的追问,对善恶的吹毛求疵,对爱情的怀疑,对风俗的喜爱和尊重,以及对贪生怕死的悲悯。还有那尖酸刻薄又洋溢着满满嘲讽和俏皮的幽默,但又看起来无比真诚。复习了《刀锋》,发现主角是莱雷,配角是各种各样的我们啊。或许是经历了战争让他变成那种“活得明白了”的人,各种配角就是还凌乱在十丈红尘里的我们。可是我最喜欢这个故事地方是,它是一个人人得偿所愿的故事。有时候我也觉得自己活得明白啊,可大部分时候都会打脸极快。
我翻了一下我在去年年底某天的日记,我都忘记了那天发生了什么,里面极其夸张的写着“不知道别人的‘顿悟’是怎样来的,从哪个哲人、哪本史书、哪个道理中,突然那一瞬的想明白,真是难以言喻。就在昨晚,我躺在床上,突然有一种‘我可以放下一切对爱的幻想与奢望’,然后好好过自己的生活。”而我总结出的方法是,把所有的时间都填满,而不去把时间浪费在社交软件上因而凌乱在十丈红尘里,专心用于一地,反而觉得心闲无事,好像心情十分的轻松。”我还明明白白的用了三个感叹号写着“胡思乱想是大忌!!!”,似乎想明白的快乐与我那些深夜拷问背道而驰。
结果仅仅过了十天,就在日记里打脸写到“你不仅放不下对爱的奢望,也放不下一到下午四五点钟对食物的欲望。我们需要欲望啊,怎么能放下对一切的幻想与奢望呢?我们必须要为金钱而奋斗,必须经历厌恶和绝望的深渊,为的就是学会抗拒这种种而接受这个世界啊!”(我觉得还能用感叹号就说明我还年轻哈哈哈哈)后来我发现我的想法在我的精神之光黑塞那里是这样描述的“天下虚荣的少女,为了自己而装饰,为了赢得男人的爱慕,都发挥出种种盲目而热切的努力。所有这些微小的、简单的、愚蠢的,却又是无比强大的、重要的、热烈的冲动。人们为了这些欲望而从事伟大的事情,工作、旅行、打仗,受苦受难、发愤图强,为了这些冲动所以才产生欲望。”
对我自己翻脸比翻书还快的想法变化,我还在第二天的日记里作出解释“很多想法都是一瞬间的,在少数时间我会把一切事情想的通透(仅仅是我认为的政治正确),但在大多数时候,我会做出与少数时候与政治正确想法背道而驰的蠢事情。但是我觉得,就像是发泄情绪的话没有营养,垃圾食品也没有营养,但生活不止是由营养、正确、意义构成的,它还允许当下某些无伤大雅的冲动和渴望存在的。”
我觉得最能印证我的题记的一件小事情是:某个周末我在姨妈家,我俩起了个大早去菜市场买菜,中午一起做好吃的。从菜市场买了一条鱼回家准备做一个清蒸鱼。我打开做菜软件看上面说“先给鱼的身上都抹上盐,然后倒上料酒,用刀把鱼表面划三道让它更好的入味。”我从来没有切过鱼,想来吃着柔软一定是十分好切,结果没想到它如此柔韧难以下刀啊。炒菜的时候我看着一大锅菜思索着放大酱的用量,放下一大勺下去结果重口了。做菜的时候姨妈就在旁边说应该放多少这个,应该放多少那个。怎么讲呢,当时想记下这件事却又觉得这件事太小不值一提,得出的道理浅显没必要专门记下来,但过了好久我又觉得道理虽浅却是自己真正体会到了这个道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就是生活大概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熟习万事万物,了解鱼的柔韧,了解多少菜该放多少盐。人的成长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也许经历战争使莱雷通透,但大多数人还是时间的积累,个子长高,鞋码变大,是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成长是一个看上去连续不断的过程,但日子过去,大部分日子一天和一天没有什么不同,但就在这个做鱼的时刻,烧菜的时刻,你得出了那个浅显的道理,那才是真正的从方法论入手的成长一刻。
哎呀,用这些虚无又形而上的哲学去安慰饥寒交迫的人无异于和他们开玩笑嘛,他们需要的是粥汤与温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