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待了三天,除了回了趟母校,一直沿着崂山海岸线行驶。这样的行驶是凭着感觉的,本身不带着意义,没想到却发现了意义。
对于青岛,我一共相处了4年零3天,除了母校的情怀,之前4年一直未找到这个城市在我心里的定位。找了四年未找到的东西,这三天本也是不抱什么希望的,只让自己在左边是海浪拍岸,右边是乱石穿空,曾峦叠嶂的美景中穿行。如果你愿意,亦可以选择一处沙滩,在涨潮之时,以沙滩为纸,海浪声为曲,以木棍为笔,豪写“行者无疆”。当然我知道,崂山的美景只是青岛的一角,还有山陵地形的道路,石砌的墙面的曲线,带着海鸥元素建筑,拉响汽笛的帆船。想从海岸线到一角中去定义青岛的全部本身是奢侈的,所以我放下了所有的目标,只是根据感觉走。然而就在即将离开的路上,一个海上的建筑,一下子帮我串起来所有曾经青岛具体的或抽象的物项。在心里找到了青岛思想的支点,可以由此延展开去,最终又可以归来指向此点,那是海上的灯塔。
带着这样发现的兴奋,重新研究了青岛的资料,我笃定的相信,没错,这是我要的定位。灯塔是一种固定的航标,用以引导船舶航行,指引方向。青岛是海的文化,一切海文化的城市无论如何的繁荣,总是在海上能找到其思想的渊源,而海上思想的起点,一定是灯塔。所以,青岛从这里出发, 最终在中国历史上扮演这样的角色。五四广场的那一团炙热的火炬,分割开了中国的近/ 现代史,成为了中国青年们永远的灯塔。于是你可以感觉到,青岛他不轰轰烈烈,也不崭露风芒,亦不平庸,就像那座静静矗立的灯塔,在黑暗中给人希望,在黎明到来时隐退。
青岛是我的灯塔,四年的大学从这里毕业,在北京奋斗最迷茫的时候,总是会往东看一眼,曾经在青岛激扬文字时立下的豪言壮语,这些吹过牛,再次在黑夜中激励我前行,虽没有呐喊,却有一丝最有价值的光亮。这次的旅游本没什么计划,只是跟着感觉来到青岛,是缘分又或者是巧合,青岛又在我旅行的第一站扮演了灯塔的角色,纵然是一次旅行不是奋斗,但心中的灯塔,指引我找到此行的意义。
在涨潮之时,数十条捕捞海蜇的渔船,同时启动,又默契到朝着不同的海域驶去,我想,在他们心中亦自有属于他们的灯塔……
(2015年7月25日由青岛驶往曲阜记,鲁H49343,1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