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红楼梦的地位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的高峰。这是一本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去仰望、去攀登、去认真欣赏的书。这本书“大旨谈情,实录其事”,以家庭生活场景和闺阁闲情为叙事中心,运用精美的文笔和高超的写作手法,呈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不过,受制于清朝严格的文化环境,曹雪芹只能采用“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来构建了这部小说,这就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让后世读者脑洞大开,纷纷揣测。研究《红楼梦》的人非常多,并因此成专门的学问,称之为红学。红学一般分为五大流派:评点派,索隐派、题咏派、评论派、考证派。这些门派当中有很多大师级的人物,原北大校长蔡元培是索引派的代表人物,胡适是考证派的开山鼻祖,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评论派的扛鼎之作。沈从文和周汝昌都是红学研究者,两位大师曾经就书中妙玉喝茶用的杯子叫什么名字而产生过争执,双方各执一词,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反复争辩,都可谓是热爱《红楼梦》的痴情者。1948年,胡适要离开北平,看着家里将近2万册的藏书,最终他只带了一本书离开,那就是甲戌版的《红楼梦》。
2、曹雪芹简介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他江宁织造曹寅的孙子。曹寅当年备受康熙皇帝的宠信,康熙六次下江南,其中五次就住在曹寅家里,由此,我们就能感受到曹寅家里的繁华,可谓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曹雪芹早年也就经历了一段锦衣玉食、富贵风流的生活。但,后来,雍正继位,曹家失去了皇帝的宠信,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从此,曹家衰败,一蹶不振,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经此人生的重大变故,曹雪芹感慨颇多,对人生、对政治、对功名利禄,对社会变幻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他远离官场,生活清贫,物质世界的匮乏和精神世界的丰富形成鲜明对比。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最终创作出旷世奇作——《红楼梦》。
3、小说的整体结构
《红楼梦》是长篇小说,规模宏大,结构严谨。通行版总共是120回,70多万字,前80回是曹雪芹所做,有50多万字;后40回是高鹗续作。其实,原本曹雪芹是把《红楼梦》写完了,只不过在传抄的过程中,后面的内容遗失了,所以才有了高鹗的续作。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情节跌宕起伏,内容包罗万象,既展现了封建大家庭中错综复杂的矛盾,又折射出了封建社会的整体风貌。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鲁迅先生说:“看《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余秋雨老师认为,小说通过写实和象征,探寻了人性美的存在状态和幻灭过程。王国维先生则深入探究小说的悲剧美学价值。作为高中历史老师,我更喜欢用史书的体例去审视这本书,自从司马迁写《史记》开创纪传体史书之后,二十四史都采用了纪传体这种体例,《红楼梦》里面有金陵十二钗,这是本书中绝对的主角,所有伟大的文学作品归根到底都是对人的命运的探索和反思,那么,我觉得我们可以把《红楼梦》看成金陵十二钗的纪传体小说,一个角色就是一条线索,十二条线索彼此交织,就像琴弦一样,共同演绎出了一场浮浮沉沉、欢喜悲凉的人生大戏。
4、小说的主要线索
矛盾是推进小说剧情的动力,小说中的主要矛盾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者的爱情矛盾。林黛玉和贾宝玉被称作“木石姻缘”,薛宝钗和贾宝玉被称作“金玉良缘”。薛宝钗常年带有金锁,贾宝玉有通灵宝玉,所以被称作金玉良缘。那,林黛玉和贾宝玉为何被称作“木石姻缘”呢?这在小说的第一回里有交代,当年女娲炼石补天,最后剩下一块石头没有用上,但此石灵性已通,后来被神僧幻化为一块洁白无瑕且小巧的美玉,也就是贾宝玉出生时嘴里衔着的通灵宝玉,原本它是石头的,因此,以石指代贾宝玉。另一个神话故事发生在西方灵河岸,在这里有一株绛珠草,赤瑕宫中的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灌溉,绛珠草既受天地精华,又有雨露滋润,最终蜕变成女人。神瑛侍者要下凡,绛珠仙草为报灌溉之恩,于是随他而去,绛珠仙草没有甘露回报,所以说,下凡为人之后,就将一生的眼泪还于他。神瑛侍者下凡后就是贾宝玉,绛珠仙草就成了林黛玉。因此以木指代林黛玉,于是就有了木石姻缘之说。因为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矛盾是本书的主线,所以,很多人第一遍看《红楼梦》的时候都把注意力放在了这三个人身上了,等到第二遍、第三遍或更多遍时才会发现更多有趣的人物和细节。作为中国文化的顶峰,《红楼梦》这本书值得反复品读,毛主席曾经和许世友将军交流过《红楼梦》的阅读感受,许世友说自己看了1遍,毛主席说不行,至少要看5遍才有发言权。我自己前前后后正好看了5遍,也算有点发言权。我觉得《红楼梦》是美的,这种美主要在于三点:1、人物之美;2、语言之美;3、情节之美。
1、人物之美
我最喜欢的是林黛玉,我当年的高考作文写的就是林黛玉,这篇作文我至今依然记得。开篇我用了一个题记,引用了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一首诗: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这写的是精卫填海的故事,在我心目中,林黛玉就是一只填海的精卫,她用自己美丽的生命与残酷的命运抗争,所以,我在作文的第一段写下了这么两句话:林黛玉的命运就如一条凄美的曲线,尽管轨迹变换,但没落的时代早已划定了她的极限;虽然方向会转,但世俗的传统早已定格了她的空间。林黛玉自幼丧母,然后来到贾府,虽然有贾母的疼爱,但终究是寄人篱下,用《葬花吟》里面的话说,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自林黛玉第一天进贾府她便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生怕一不小心被人耻笑了。这时的林黛玉仅仅六七岁,本应是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年龄,却要开始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苦心周旋,认真经营。很多人刚接触《红楼梦》时,都会喜欢林黛玉,毕竟林黛玉才貌双全,位居金陵十二钗之首。但,读了两遍书之后就会心生厌烦,觉得林黛玉尖酸刻薄,不懂人情世故,爱使小性子,尤其是在薛宝钗宽厚稳重的衬托下,林黛玉就更被人嫌弃了。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生阅历的积累,再读红楼,就会发现,林黛玉并不是不懂人情世故,她是懂世故却不愿世故,她不愿妥协,她坚定地做真性情的自己。林黛玉初入贾府,去见大舅妈,也就是邢夫人,邢夫人要留她吃饭,她有一番说辞:舅母爱恤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望舅母见谅。你听,这话说的滴水不漏,小小年纪有此见识和言语,怎么会不懂人情世故呢?林黛玉进入贾府之后是有一段心理成长历程的,她肯定也想过要和光同尘,在命运的安排下走完余下的人生路。但,她的才情,她的本性不允许她这样做。对于这种具有赤子之心的人来说,人生的道路从来都是不需要选择的,性格决定命运,一切都是注定的,就算自己也无法改变自己,这就像一棵苹果树一样,即便是它幻想着结出橘子或桃子,最终它只能是诚实地结出苹果。我想,林黛玉内心或许有过这么一段内心独白:既然循规蹈矩、随波逐流的生活并不能给我带来应有的幸福,反而让我在神采飞扬的大好年纪活的卑微和苍白,那不如就做我自己,做最真实的自己。就是这样一个真实的至情至性的林黛玉让贾宝玉爱得深沉,贾宝玉说: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虽然最终他和薛宝钗成婚,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但,他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为什么贾宝玉这么爱林黛玉呢?因为他自己也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他懂林妹妹,林妹妹也懂他,一个“懂”字,有之,则天涯如咫尺;没有,则咫尺如天涯。为什么有了人生阅历之后的成年读者会更喜欢林黛玉呢?因为人生的经历都是相似的。年少时,我们天真赤诚,开心就笑,难过就哭,没有什么套路。成年后,在现实生活的打压下,我们努力把自己变成别人心中期待的模样。表面上,我们学薛宝钗,做高情商、懂得周旋的人,但内心却始终住着一个林黛玉,那才是最真实的自己。
2、语言之美
《红楼梦》这部小说的语言非常精美。曹雪芹是最厉害的语言大师,整部小说中,几乎每一处着墨都有一番讲究。地名有地名的讲究,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三生石畔,离恨天、灌愁海。你听,这些地名多么富有诗意。人名有人名的讲究,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连起来读就是“原应叹息”,表达的是作者对女性命运的怜悯之情。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说的是林黛玉和薛宝钗。就连一般物件的名字也很讲究,警幻仙子的屋中,焚的香叫群芳髓,喝的茶叫千红一窟,饮的酒叫万艳同杯。更加让人拍案叫绝的是,曹雪芹对人物外貌的描写,遣词造句,独辟蹊径,千人千语,从来不重复使用同样的语句。描写林黛玉,他用的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林黛玉体弱多病、多愁善感、心思机敏的形象呼之欲出。描写王熙凤,他写到,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活脱脱就是贾府大管家的形象。描写贾宝玉时,他又这么写,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这些言语描写可谓是字字珠玑,非常到位。87版电视剧《红楼梦》非常成功,其中角色的选择就是按照曹雪芹的描写来判断,陈晓旭演的林黛玉,邓婕演的王熙凤都是形神兼备,一看便难忘,虽然后来又有翻拍的《红楼梦》,但,很多读者依然认为,87版才是最经典,陈晓旭就是我们心中的林黛玉。曹雪芹是技艺高超的语言大师,心意到,词语便能到,无物不能描写,无景不能描绘,看似信手拈来,仔细斟酌却是妙手天成,无可替代。曹雪芹这种语言功力最为精彩的展现当属里面的诗词歌赋,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上刻的吉祥语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这是典型的《诗经》格式。赞颂警幻仙子那一段,用的则是赋,辞藻华丽,铺陈排比气势磅礴。林黛玉的《葬花吟》则是歌行体长诗,很多人会拿这首长诗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对比,可见艺术成就之高。大观园里姑娘们成立诗社,咏菊花和海棠花,写的都是唐诗中最有代表性的七言律诗。预言金陵十二钗命运的曲子叫《红楼梦》,这则是昆曲。差不多中国三千年来的所有诗歌题材,曹雪芹都统统演练一遍,这简直就是文学天才的炫技表演,而这种炫技不仅仅停留在题材和字词上,而是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小说家需要有感同身受的能力,如此才能把角色写活。曹雪芹在这方面独步天下、无人能及。他就像孙悟空一样,有着七十二般变化,一会便成林妹妹,写出“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这样惊艳绝才的诗句;他一会又变成薛宝钗,写下“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他写谁像谁,十分传神。林黛玉和史湘云一起作诗,虽然二人处于同样的环境当中,但,林黛玉作的是“冷月葬花魂”,凄凉悲苦之感渗透于文字之中,如今,我们读这句诗,月亮是冷的,花瓣也凋零了,一个葬字寒意逼人,这不正是林黛玉自己的人生境遇吗?史湘云上一句作的是“寒塘渡鹤影”,虽也有凄冷之感,但,鹤影飞渡,却也有生机,这与史湘云“英豪阔大宽宏量”的性格相符。就连不识字的王熙凤,曹雪芹也能帮她做一句诗。《红楼梦》第五十回,众姐妹联句作诗,第一句让王熙凤先作,她说,“你们别笑话我,我只有一句粗话”于是给出了吟出一句,“一夜北风紧”。有意思的是今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里面就考查了这一句诗,让学生结合这句诗,分析王熙凤的形象。答案是,诗句浅白,表明王熙凤学识浅薄;诗句能领起全篇,表明其聪明颖悟,有领导才能;诗句意境肃杀,表明其心怀忧虑。其实,这不是江苏高考卷第一次考查红楼梦了,而是连续第十三年考了。不仅江苏省重视,从2019年开始,教育部新版的统编教材里面,要求高一学生要整本阅读《红楼梦》,而不是以前只要求阅读某些节选而已。
3、情节之美
现在市场上特别流行推理类型的小说,其实,《红楼梦》也是一部逻辑严谨的推理小说。情节设计上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草蛇灰线,伏延千里。何谓“草蛇灰线”,也就是说小说的情节如同草中之蛇、灰里之线,似断似续,形断实续,比喻事物留下隐约可寻的线索,而这些线索往往会潜伏很久,直到事情发生转折时,再回头看这些情节,就会有发现,原来所有的意料之外都是情理之中。一般情况下,为了营造悬念,小说都会在前半部分有意地掩盖情节的发展走向,以此来引人入胜,吸引读者。但,曹雪芹非常大气磅礴,直接就在红楼梦的第五回用判词和图画的方式交代出角色的命运,为什么高鹗能够续写后面40回,主要依据就在于这一回。比如贾宝玉的丫鬟袭人,里面的判词是: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原本袭人是要给贾宝玉做妾的,但造化弄人,公子无缘,最终,袭人嫁给了做戏子的蒋雨涵,因此说,堪羡优伶有福,优伶就是戏子,指的就是蒋雨涵。
就算没有看过《红楼梦》的人一般也知道一句话,刘姥姥进大观园。初看《红楼梦》的人都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搞笑的情节,实际上,这个情节非常关键,首先,作者是借刘姥姥的视角来审视整个荣国府以及一种角色。再者,通过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一条线串起了荣国府的盛衰变化。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是为了求助,王熙凤给了她20量银子;第二次进荣国府是为了回礼报恩,王熙凤带她见了贾母,贾母又带她游览大观园;其中刘姥姥的孙儿和王熙凤的女儿巧姐一起玩耍,并且互赠礼物,这又是一个伏笔。第三次来荣国府,荣国府已经败落,王熙凤奄奄一息,王熙凤将巧姐托付给刘姥姥。后来,巧姐被卖,刘姥姥花大价钱赎买,并带她回到自己的家,最终巧姐和板儿结婚,至此,前有因后有果,一切伏笔在此显现。仔细看来,《红楼梦》几乎没有一处闲笔,真可谓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