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吃了腊八粥,天天都是年。到了小年,年味就更浓了。在我老家的集市上,赶集的人一天多似一天,年轻的媳妇子打扮的花枝招展;年货占满了整条街道,吃的喝的玩的用的,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商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汽车的喇叭声尖锐刺耳,屠宰场传出的哀怨声如泣如诉,乡人脚下的爆竹突然炸开花,吓得摔了一跤,把放炮人的祖宗十八代全部骂了一个遍。当北方的小年早已成了历史,南方的小年也已成了昨日往事时,我们的小年才姗姗来迟。
华夏文化,除了很强的民族差异,还有较大的地域差异,各族有各族的方言,各地有各地的风俗。我老家过小年的时间,就和全国绝大部分地方不一样。
腊月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二十四是南方的小年,这是众所周知的传统节日。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我的家乡江西省崇仁县,一个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全县父老乡亲却是腊月二十五过小年,这应该是全国独一处有这样的风俗。
据《崇仁县志》记载:全县的先辈曾经也是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至于后来为什么改在腊月二十五,这跟当地一个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有关。据说明朝万历年间,崇仁县籍宰相吴道南,厌倦了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向圣上请辞三十多次后,万历皇帝实在不忍心挽留这位忠心耿耿廉洁自律的老臣,让他继续为他的王朝效力,准许他告老还乡,颐养天年。当吴道南得知皇帝的允诺后,兴奋不已,彻夜难眠,终于可以过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终于可以保晚节不受官场污浊之气所玷污,终于可以绿水常依,青山长伴。吴道南悄悄地走了,正如他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没有带走一分不义之财。主仆一行悄无声息的从京城返回家乡崇仁,远离那是非之处,污浊之地。虽贵为宰辅重臣,为官30多年,但两袖清风,还常常救济贫弱,所以日子过得实在是捉襟见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下,古道边,马车上几个破木箱子显得实在过于寒酸,完全没有退休大员那种衣锦还乡的气派。吴道南本想赶在腊月二十四小年日到达,谁知道天公不作美,一路雨雪交加,道路泥泞,虽轻车简从,日夜兼程,还是没有在腊月二十四进入崇仁县境。腊月二十五,当吴道南出现在崇仁县时,他以为肯定错过了小年,却发现崇仁境内竟连一点鞭炮屑都没有。原来,崇仁人民知道他要回家过年后,一直在等着他,并为此没有在十二月廿四日过小年。直到看到吴道南一行进入了崇仁县城,老百姓才奔走相告,放起了鞭炮,舞起了龙灯。也就是从那时起,崇仁县的小年就定为了农历十二月廿五日,比大多数地方都晚一天。如今,崇仁县城的主干道之一道南路,也是为纪念吴道南而命名的。
“家贫因客冗,发白为民饥。”吴道南自1589年中进士后,在万历年间官至礼部尚书,入辅臣列,直到1617年辞职,虽为官近30年,可吴道南的家产还不如中等之家,在明朝口碑极佳,在民间也留下了不少佳话。
小年,在我家乡被成为是小朋友的春节,父母在这一天会破例给小朋友炒几个他们喜欢吃的菜。
家乡的春节风俗还有很多:我村子里绝大部分人是大年三十中午过年,吃团圆饭,家里有长辈的家庭,不允许去亲戚家过年;吃团圆饭前放一个大鞭炮,炮声响,才能动筷,散席前,还得放个小点的鞭炮,炮声响,小孩子们才能离开八仙桌;大年初一这天一般不出门,初二给外公外婆舅舅舅妈拜年;正月初三是“拜新年”,去给那些去年家里有人仙逝的亲戚拜年,除此之外,不允许乱串门;拜年要赶在中午十二点之前,晌午之后不允许去给人拜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春节,大家都能遵守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我觉得挺好的,这样更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和年趣,用现在流行语说,那就是满满的仪式感。现在城市里,鞭炮禁止了,香烛不点了,对联不贴了,禁忌不守了,香炉不见了,神龛没有了,贡品不上了,灶王不拜了,菜盘数不用数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很多人都说我是一个守旧的人,我虽然离家二十年了,但是我一直坚持腊月二十五过小年,大年三十中午吃年饭,正月初三那天不去亲朋那里串门,请客吃饭的菜盘数要双数(单数在老家是祭祖)……我对故乡的眷恋,似乎就剩下这些碎片化的风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