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有此生,便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幸福在哪里?幸福在心境,心是快乐和幸福之源,幸福其实就流淌在我们生命的血液里,抑或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只不过我们有些人没有发现,所以活在福中不知福。二是何谓“幸福禅”?“幸福禅”就是安住当下,活在当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通过修行,找到自己的那颗如如不动的心。
既如此,何不换一种角度,尝试一下以珍惜上苍赐予你的生命作为今生今世的极乐?你尚且可以不满意自己的现状,但若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那么这种不满意就定能催发你修持精进,并极尽自己的功德,回向赐予你生命的父母及宇宙大地。
在佛祖心目中,贪欲就是慈悲的大敌,能够活在当下,为众生解除痛苦做点实事,便是最大的幸福。而今我们主张学佛修禅,就是要激励众生以佛祖为榜样,在有限的生命时光里,多发菩提心,多发慈悲心,多做积德事,这样我们的幸福感就会不断地得到提升。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符合禅的缘觉精神、蓍萨的慈悲精神,所以我们的坚持不懈就能结出真正的佛果,达到功德圆满。
有生则有幸,未生则未幸,不生则不幸。
修行就是要晓得,起心动念、盲语造作,一定要利人、利他、利已。
自度的意义,就是提醒活在当下的每个人,都要充分认识、理解、善待、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以期以尽善、至善的菩提心境,谱写自己的幸福人生。
那么,什么是度?度,在梵语中是“波罗蜜多”,意思是到达彼岸。具体地讲,就是穿透一切苦厄烦恼,到达涅槃。所谓“自度度他”,含义有二:自度是自性自度,也就是策励自己修持精进;度他就是对众生报以关怀、关切、关爱之心,引导众生多发慈悲心,多行善事,多积功德。
行亦禅,坐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安然。
“佛”与“禅”有什么不同吗?当然不同。佛是思想,是教义,是境界,亦是彼岸。而禅是修行成佛、到达彼岸的殊胜法门,是工具。就如你手里拿着的一本经书,这本经书就是禅,而经书里的内容才是佛。
千万别把佛教的“当下”与广义上的“现在”等同理解。当下的真义,是发生在本心自性正觉的某一时刻,也就是说,你在那一时刻自性得悟,那一时刻就是你的当下。佛说的活在当下、安住当下,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应该调伏好自己的心,勤修一颗坦然平淡的心、一颗镇定自若的心、一颗无拘无束的心、一颗深明因果的心。如此,我们才能无挂碍、无所住,在多舛的人生之路上广结善缘,得大自在。
先说什么是随喜。《法华玄论》云:“若见、若闻、若觉、若知他所作福,皆随而欢喜。”《三藏法数》的解释则是:“随他人修习善因,喜他人得成善果,是为随喜。”而《法华经·随喜功德品》引申了随喜的含义,指出凡是见到别人取得成绩,或做了好事,我们都要心生欢喜。每次随喜的叠加,就是随喜功德。随喜之心悠悠,开怀之心常驻,必得福报。
佛教的大智慧在于“自利利人,自度度他”,这种大智慧,在由随喜心连带出来的各种回向与发愿中就能得到因果体现。
《普贤行愿品》云:“十方一切诸众生,所有功德皆随喜。”作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的普贤菩萨把随喜与功德放在等同的地位看待,他指出,随喜他人的功德,则与他人所做正功德量等同!这就是启发人们,随喜本身不仅是积善积德,也是获得福报的活水。既然他人修善、修德,我们投之以随喜,果报等同,没有差别,自利利他,那么我们何乐而不为?
当然,随喜并非仅针对他人已修得的善果,它还有一层含义,就是《三藏法数》说的“随他人修习善因”。意思是说,当你知道他人正在行善的路上时,就应该尽心尽力地去帮助他,成全他,而不是说风凉话,等着看人家失败的笑话。
修心的根本是不间断地与自己的心灵沟通、对话,努力地给自己的心灵修筑一道针对外境诸相的防火墙,修心修到心无分别,心无挂碍,转迷得悟,便是我们说的开悟了。
优化自身素质就是自觉、自利、自度,称之为觉悟人生、善用其心;和谐自他关系就是觉他、利他、度他,称之为奉献人生、善待一切。
在平时的修行中,或者说是为人处世中,要不时地检点自己的行为,极尽所能地善待一切众生,尤其要对众生中遇到实际困苦的人多予以真诚的关切,并尽自己的所能,帮助其摆脱困苦。
修禅者的目的不仅在于自己受用,同时也要关注到对他人、对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做什么事情,在哪个行业都是一种修行,都是对自己和社会尽责任和义务,若能以众人满意为乐,这就接近了佛教的善上境界。所以修禅要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修起,从小事修起,从眼前的一件一件小事修起。把自己听到的正法,悟到的真理,融化在自己的日常生活里,落实到自己的言行举止中,并从中感受到自在与快乐。这才是修禅之道,开悟成佛之道。
学禅悟法不是为了改变生活,而是为了净化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
万物即我,我为万物
五戒: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
人的身心负载额是有限的,假如你觉得什么都很重要,什么都舍不得放下,那么你肯定一事无成。这就好比人坐船过河,过了河,船已是次要的。假如过了河,还要背着船在岸上走,岂不会被拖垮?
所谓放下则心安,心安则不乱,心不乱为涅槃,亦得福报。
布施的形式主要分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
佛教主张放下一切,这不仅仅是指各种贪念,也包括不畅的心情、烦恼的情绪,最终还要把这“放下”的念头也放下。
过去的已经过去,过去的光荣与福乐,值不得留恋。“顾恋过去”,是众生的烦恼。爱缚,使我们在过去的回忆中,增加了失望与悲哀,低落了克难精进的努力。从业缘而成的当前境遇,应该随遇而安,渐求进步,自求多福。生活的艰难,可从淡泊中度过。人事的不安,可从勤劳与谦退中改善。
所以说想要解脱,第一,观无常;第二,观死亡,时时刻刻,我们都要面对死亡;第三,观世间不可得;第四,观无我,一切法无我;第五,观万法皆空,观照万法皆空,无相可得。世间都是暂时性的,只是暂时性的而已,没有样东西是永久的。
真正的学道者,并不求成佛,不求成菩萨罗汉,不求取三界美妙之境。迥然无物,独自超然,不与外界牵扯。哪怕天翻地覆,我也绝不疑惑;哪怕诸佛就在眼前,也没有一念欢喜;即使三途地狱出现,也没有一丝恐惧。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知道世间万物都是空相,变化就有,不变就无。三界从心而起,万物由识而生,都是梦幻空花,何必去辛苦追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