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晚上看了李宝敏教授的“核心素养下的学生教育与发展”的视频后,真的是如沐春风,既开阔了视野,又转变了观念,进一步感受到了教育是充满智慧的事业,深刻意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光荣而艰巨。所以课后特此画了幅“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思维导图,以此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辅助自己以后的教学工作。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考试也经历了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考察学生学科素养的转变,这进一步透视出学科素养的培养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在于教师学科素养高低,更在于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含量和呈现形式。视频中李教授的“从关注知识走向关注学生”这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也深有体会。例如前段时间教学五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慈母情深》时,我并没有说过多的话,而是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一遍遍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后、再抓重点词句来讨论交流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小说《母亲》中的节选。课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故事,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这篇文章以对话、抒情为主,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作家用质朴的语言抒写人间真情,三个镜头是课文的重点,只有通过仔细品味、朗读,方能体会作家笔下流淌着的真挚感情。读懂了教材后,我清楚了教学的重难点,然后抓住一个点去训练学生的能力。因为这是一篇通过生活中一件小事而写的一篇课文,很贴近同学们的生活,而且班级学生大多都是留守儿童,父母远去外地务工,所以虽然是略读课文,但我还是上了两个课时,用以激发孩子们内心那种父母的感激和对家长的理解和孝敬,在第二个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中的琐事来发觉父母对我们无微不至的爱,来更深层次的学习课文,引发了许多学生的共鸣和积极发言,收到良好的效果!
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只有在语言表达的真实活动中才能形成与发展。因此,我们压缩大量的基础课文(习惯称讲读课文)腾出补充活动课的时间,活动的设计(主旨、内容、形式、行动)站在学生的立场,为学生设计,从有利于学生成长需要出发,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当然活动的背后离不开教育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支撑,否则就只有激情而缺少理性。所以,我们还得经常翻阅这些书籍,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更好的关注学生,上好每一节课。
在未来的信息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社会发展加速,人们的职业、地位以及所扮演的角色,呈现出多变性和多样化的特点。因此,教学要从以知识积累为取向,转向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为取向,立足于促进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在培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在素养导向教学的前提上,当然也要求我们教师要具有积极的生命情态,要有情有爱、要充满生命活力、要对社会肩担道义,对工作爱岗敬业,对生活乐观向上,对困难愈挫愈勇,对他人团结合作,对自我勤奋进取;其次要具有强烈的育人情怀。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是途径、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是根本。再次感谢李教授精彩的分享!感谢青椒为我们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感谢自己的认真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