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记得,小时候,每当我被父亲,说的面目全非,一无是处。恨不得立马消失。
我哭、委屈难受。可是,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告诉我: 你父亲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心好,就是不会说话。你别哭了,总之,他也是为你好。
母亲更是这般对我叙说。听了他们的好心“安慰”,倘若,我再哭,那就不懂事了。
正因为父亲有这么个“刀子嘴,豆腐心”冠冕堂皇的标签。他的每一次发火,每一次的咆哮,都能尽情发泄,肆无忌惮。他自身觉得,我就这样,改不了,都知道我嘴笨、不会说,但我心不坏。
脾气暴躁、心直口快、说话带刺的人,如果心坏不了哪去。大都能得到人们的谅解。
说说怎么了?又没打,没伤你。
但,真的没怎么吗?
阿伦·甘地 (圣雄甘地非暴力学会创始人和主席) 十三岁和他的祖父在一起的日子里,每天晚上,祖父和他一起分析他一天中的经历——
他的所读、所看、所做。如果某个行为涉及使用武力,就把它归到暴力之树“身体的暴力”那一边;如果主要造成精神伤害,你就归到暴力之树“隐蔽的暴力”那一边。
“隐蔽的暴力” 有时,更能伤人。
我在这里,不是谴责父亲。他现在,已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头,即使明白了,那脾气也不是说改就能改。
只是,最近读了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感触深刻。原来,平时我们与朋友、同事、家人的沟通交流,不时都带有暴力的倾向。
父亲,没读过几年书,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砖厂有活了,他用手码着砖,一横一竖排满了拖拉机后座,一趟一趟来回运。辛辛苦苦,为家,拉扯几个孩子长大,已不易。落几个闲时雨天,麻将场上来几牌,是他最好的享受。
他不懂何为“精神世界”,更不懂孩子的“精神世界”,他更不会读点书,不现实。
而现在的我,也已为人父母。闲时读点书,写点啥。也处在一个知道“精神世界”的年代了。固,最近读了《非暴力沟通》,明白了原来暴力不止殴打、虐待、抢杀,还隐蔽与我们的日常交流的语言里。
语言是窗户,或者是上。它们审判我们,或者让我们自由。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每当我们怒不可解的时候,口不遮拦的话正如一把把刀子,伤得对方遍体鳞伤。
我们很需要非暴力沟通,它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有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 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我们首先客观的观察发生的事,不做任何评论。
现实生活与孩子沟通时,特别是我认为孩子做了“错事”,更缺乏这种客观的观察,往往先有情绪,指责在前。
事件之后,说出感受、心情。告诉孩子我此刻的需要。请求他即将做与你需要相关的事情。
马歇尔博士的愤怒四步骤,我读了也很有感触。
1.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做。
2.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
3.体会自己的需要。
4.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如果愤怒做到了这程度,那怒气也烟消云散了。
《非暴力沟通》不止如何沟通,还让你学会如何爱自己、如何表达愤怒、如何表达感激之情……
语言是艺术,正如,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