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科技预测史,就是一部打脸史。
电气工程师,发明家,英国邮局首席工程师William Preece曾在1876年断言:“这种所谓的‘电话’毛病太多,不能当成一种通讯方式。美国人需要电话,我们则不然。我们有足够的邮递员。”
然而,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
IBM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Thomas Watson曾在1943年断言:“全世界只需要5台计算机就够了。”
然而,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
手机之父,摩托罗拉研究主管Marty Cooper在1981年对《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说:“手机绝不会取代固定电话。在我们有生之年,它还做不到足够便宜。”
然而,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
人工智能的先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耐基梅隆大学教授,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司马贺(Herbert. A. Simon)教授曾在1962年预言:“二十年内,计算机将完成人能做到的一切工作。”
然而,五十多年过去了。。。
人工智能的先驱,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智能实验室--MIT人工智能实验室创办者,图灵奖获得者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教授曾在1970年预言:“在三到八年的时间里,我们将有一台具有人类平均智能的计算机。”
然而,四十多年过去了。。。
战后日本经济起飞的主要推手,日本发改委--日本通商产业省于1981年拨款8亿五千万美元支持第五代计算机项目,其目标是造出能够与人对话、翻译语言、解释图像,并且像人一样推理的机器。
然而,三十多年过去了,像人一样推理的机器呢。。。
围棋曾被认为因为可能性太多所以电脑永远也下不过人类,去年AlphaGo战胜了人类顶尖围棋高手李世石。这一次,大神们不再畅想美好明天,而是担心起人类的未来。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剑桥大学教授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在2014年底接受BBC采访时说:“我们已经拥有原始形式的人工智能,而且已经证明非常有用。但我认为人工智能的完全发展会导致人类的终结。一旦经过人类的开发,人工智能将会自行发展,以加速度重新设计自己。由于受到缓慢的生物演化的限制,人类不能与之竞争,最终将会被代替。”
特斯拉公司创始人,DeepMind公司投资者埃隆·马斯克2014年在参加MIT航空航天学院百年研讨会时表示:“如果让我猜人类最大生存威胁,我认为可能是人工智能。因此我们需要对人工智能保持万分警惕,研究人工智能如同在召唤恶魔。”
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2015年参加社交新闻网站Reddit的“问我任何事”(AskMeAnything)栏目问答会时说:“我同意马斯克和其他科学家对人工智能的看法,我不理解为何有些人对此毫不担忧。”
青年导师,创业教父,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在2017年中泰证券资本市场年会上表示:“未来十年,翻译、简单的新闻报道、保安、销售、客服等领域的人,将约有 90% 会被人工智能全部或部分取代。”
值得一提的是,马斯克最近新成立了一家Neuralink公司,通过外科手术在大脑皮层中植入一层人工智能,让人类在另一种意义上进化。
总结一下,现在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担忧归纳起来就是两点:1)人工智能发展成为超级智能,从人类的帮手摇身一变成为人类的主人,奴役人类;2)人工智能会抢走大部分人甚至所有人的工作,掌握权力、资本或知识的人将大大受益,而其他人将一文不名。
先说第一个观点。这个说法有一个逻辑链条:人工智能必须首先产生自我意识-->人工智能不必依靠计算机科学家研究算法给自己升级程序,而是自己给自己写程序,自我进化-->人工智能可以自我繁殖-->人工智能有了自己的利益,因为争夺各种资源和人类产生冲突-->全世界人工智能联合起来,打倒人类,翻身做主人。且不说如何造出有自我意识的机器,就连意识是如何产生的还没有搞清楚,目前最顶尖人工智能科学家所研究的东西跟这个更是风马牛不相及,仅仅是用于解决某一个很具体的问题,完全不具有通用性。当然,现在搞不清楚、造不出来,不能排除未来搞清楚、造出来的可能性,但是不能因此就不发展人工智能,就好比200年前不能因为担心飞机会坠毁而不研制飞机。对于无法证明也无法证伪的机器人奴役人类的可能性,应该由人类命运共同体依靠科学伦理和人道主义来杜绝,就如同现在人们对待核武器一般。
第二个观点所担忧的事情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是存在的。如同所有提高效率的技术,人工智能会增加社会的整体福利,所增加的福利不会在全社会平均分配。但人工智能会抢走大部分人甚至所有人的工作,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在工业革命的起源地英国,一开始人们可不把这个叫做工业革命,据《经济学人》:“有些人害怕机器会抢走所有人的工作,而只是有选择地让少数人受益,并最终彻底颠覆社会。然而在历史上,类似的一幕曾出现过。两个世纪前,工业化的浪潮席卷英国,与今天同样的担忧曾引发了激烈的争论。那个时候,人们不说「工业革命」而大谈「机器问题(machinery question)」。1821年,经济学家 David Ricardo 第一个表达了这种看法,他重点关注「机器对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的影响」,特别是「劳动阶级怀有的意见,他们认为使用机器通常会不利于他们的利益」。1839年,Thomas Carlyle (苏格兰哲学家,被看作是那个时代最重要的社会评论员)对所谓「机械恶魔(demon of mechanism)」予以了抨击 ,他写道,「机械恶魔」破坏性的能力将会扰乱整个工人团体。”
如果知识分子只是坐而论道的话,那么工人阶级就是起而行了。19世纪初,由于自动纺织机的使用,可以雇佣普通人操作,致使大批手工业者破产。相传,莱斯特郡一个名叫卢德的工人第一个捣毁机器。这项运动在19世纪一零年代达到高潮,爆发了一场工人起义,与卢德分子作战的英军数量,一度超过在伊比利亚半岛与拿破仑作战的英军数量。
200多年过去了,人们使用的机器越来越多,越来越自动化,不仅在工业领域,也包括农业领域,从事工农业体力劳动的人口也越来越少,今天美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比例仅为3%左右。与此同时,以人均期望寿命、人均蛋白质摄入量、人均闲暇时间等可量化的指标来衡量,蒸汽机、电力、铁路航空汽车、电子技术、计算机、互联网等一代代技术革命大大提高了全社会的福利水平,不夸张地说,现在一个普通人所享有的物质水准远超工业革命前的国王和皇帝,尽管其副产品是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每一代的新技术在替代一部分劳动力的同时,也创造了更多的其他工作机会,而且对于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失业人群,由于社会财富的增加,使得社保体系可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以及帮助他们再就业。
也许有人说,这次不一样,人工智能在替代工作岗位的同时,并不创造新的工作岗位。这样说是太高估人工智能了,对未来也太缺乏想象力。现在的人工智能,没有人工,就没有智能。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做人工智能需要懂深度学习算法的高级人才,是个脑力活,可是做人工智能所需要的大量高质量的标记数据,包括图片、视频和语音,都是人一张张图片一段段语音标出来的,是个体力活。熟练者一天可以标记40张图片,前提是只需要为图片中的物体打框、标注类别和前后关系,如果涉及到刻画建筑物边缘等复杂细节,一天标注 10 张已是极限。
也许还有人说,有一天,所有的人工智能算法已经写好,所有要标记的数据都已经标好,那就任何工作都不再需要人来做了,所有人就都失业了。但是,物质生产极大丰富,劳动成了人的第一需要,这不已经实现共产主义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