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没有更新游记,因为六六睡着之后我也困得不行,虽有很多想记录的,都还没来得及写下来。今天也很晚了,但是很想写点什么。今天是在朗德最后一天,明天就要回北京了。这最后一天以长桌宴完美收官,我就来说说这长桌宴吧。
之前选择报名这个游学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被这个长桌宴吸引。想想自己在苗家策划一次长桌宴是一件很兴奋的事情。
然而,真正领到任务的时候,还是觉得有些难做。我们需要自己去认识寨子里的老乡,然后邀请他们来长桌宴。心里不免担心,我们也不是很熟,如果他们不想来参加怎么办?最后一天如果人来的太少,会很尴尬吧?在城市里久了,人和人都会有一些距离感,邀请刚刚认识的人吃饭,有些不知如何开口。
虽然有些担心,但是还是要挑战, 我们家长和孩子分开两组完成任务,我们也要积极完成,给孩子们一个好的示范。
实际开始执行时,并没有想像的那么难,当我们邀请他们来吃饭时,除了有一些不好意思的,大部分人都很开心接受我们的邀请。我们手工制作了邀请卡,发给想要邀请的人。有教我们唱歌跳舞阿姐、教吹芦笙的阿哥;有买东西时结识的姐妹花、有给我们示范织布的阿婆;还有仅仅是在逛寨子时聊了几句了阿姐们... ...
邀请函都发出去后,我们开始期待最后的大餐。孩子们也特别积极,从我们住的老支书家,到摆长桌宴的铜鼓坪有100多米的距离,不算远,但也要上下坡。孩子们一遍遍跑来跑去争着拿东西。从摆餐具,到盛菜、端菜,孩子们都兴高采烈的参与。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很好玩儿的事情。每个人在帮忙的过程中,也收获了参与感和价值感。
看到我们摆的长桌宴,很多路过的游客都很好奇,希望付钱可以参与我们的活动。我们只好婉拒,因为这是特别为答谢老乡们准备的。
大家都落座后,看着壮观的长桌宴,还是很有成就感的。之前游学营的领航员提醒过我们,这里的人吃饭时会对歌,如果对不上就要喝酒了。大家要做好准备,否则可能就会喝的晕乎乎的。
整个长桌宴最高潮的也就是对歌了。先来挑战的是四位年轻的女孩儿,都是十几岁的样子,她们商量了一会儿,就开始唱起来,一首接一首,还有年轻的芦笙小哥给伴奏。
女孩儿们唱起歌来很温柔,敬起酒来却都是很强势,一个人敬完,另一个接着还让你喝。我们就很实诚的喝了。等到轮到我们唱歌敬酒的时候,才发现她们都是小口抿一点。难怪跟她们喝容易醉了。
歌声一起后,我们这些平时很少唱歌的感觉肚子里好空啊,找不出来可以唱什么,赶紧到手机音乐里搜索。就没有一首是可以张嘴就来的。而我们团队里年龄最大的爷爷,原来竟然是实力唱将,一首《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力压苗族小妹的歌声。孩子们也被吸引,开始跟苗族姐姐们对唱,虽然声音没有姐姐们的大,却并没有影响孩子们唱歌的热情。后来又有更多阿姐加入到对歌中,一首首好听的苗歌唱响了苗寨的夜空。
唱累了,我们请芦笙小哥换个曲子,阿姐带着我们,大人孩子都跟着起舞。从唱歌转换到跳舞,长桌宴的节奏不断升温。此刻,我们不是游客,而是邀请朋友来吃饭的主人,苗家老乡成了我们的客人,我们嗨在一起,玩儿在一起。
在都市里,我们的很多孩子都接受着专业的舞蹈或歌唱训练,但是歌舞却没有走入日常的生活,更多是为了考级、在舞台上演出,或者是为了未来的职业。之前,也曾有去一些旅游区,体验到一些当地人敬酒唱歌之类的活动,但是那些都感觉是在表演。今晚,在郎德我们感觉是和朋友一起唱歌跳舞。
我一直觉得喜欢唱歌跳舞的民族都是很快乐的民族。在我们用聊天、拼酒填满聚餐的时光时,她们可以用歌舞表达当下的那份热情和欢乐,也让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更近。
长桌宴已经结束,明天即将离开这里回归城市里的生活。好像什么也带不走,又似乎已经带走了一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