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日
信长之野望15——大志
炎炎夏日,骄阳似火,在这一日,人们不光迎来的酷暑,更迎来的六一儿童节。当然是每一个孩子的最快乐的节日,每当到这个日子是,孩子们就会缠着父母给买玩具或是出去游玩儿。
而80、90后的大朋友们,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是否还曾记得儿时的画面,亦或是被这景象触及到了心灵深处,从而唤起了那已然封存了多年的记忆呢?
零食
你还曾记得,小时候最爱的熊猫雪糕吗?
熊猫外形的雪糕,很是可爱,咬上去,甜甜的、冰冰的,哦,对了,上边还有巧克力,含在嘴里,久久不愿咽下,那种感觉真的无法用太多的辞藻修饰.
还有掐腰状的那冰壶儿,外形长长的,两节相连,好像5角钱一个,且有好几种口味。夏天,每当中午和下午放学,同学们结队回家时,都会在学校门口的小摊上,每人买上一个或是两个冰壶儿,也不用剪子,直接上口用牙咬破,然后赶紧嘬那冒出来的甜水,顿时感到一股透心凉的快感。
小摊上,不光有雪糕、冰壶儿这些冷饮,还有一种小袋的无花果,其实就是萝卜干,酸甜味,1角一袋,每次都喜欢买上几袋,和同学们一起分享,酸酸甜甜的,很有嚼头,回味无穷。
对了,那时流行的还有个“大大”牌的泡泡糖,白色,好像口味单一,且口感不太好,偏硬,嚼起来有些费劲,但仍然无法阻挡我们对它的喜爱,无论是在校时的课间操、体育课,亦或有时上文化课也会偷偷嚼上一块,小心翼翼,生怕被任课老师发现。
拍洋画、看动漫、打电玩、追星
那是八、九十年代,那时的课余文化不像现在那么丰富多彩,什么网络社交、自媒体、社交APP什么的,但也算还可以吧。
上小学时,那时改革开放没几年,国外流行文化出入中国市场,同学们之间最多的最流行拍洋画,看动漫、打电玩。
洋画不大,长方形,上印着当时比较流行的动画片、动漫书的人物,什么变形金刚啦、圣斗士啦、七龙珠啦,林林总总,按现在的流行符号来划分,是国外的IP居多,算是那时的流行文化吧。
那时,一听到下课铃声,好多男同学就亟不可待的窜出教室,奔向操场,利用这短暂的10分钟课间休息时间,酣畅淋漓的进行一场拍洋画“大战”,参赛比得面红耳赤、大汗淋漓,观战方的摇旗呐喊、手足舞蹈,你看那小小画片在同学们一次次的侧扇、正拍下,上下左右翻飞,记得扣过去再翻过来算是赢,否则就要认输,并且要把自己的画片输给对方,不得要回,除非是在用赢回来。同学们为了那张小小画片往往挣得不可开交,还会引来老师的关心——被没收了。老师成了最后的赢家。
看动漫、打电玩追星也是那时学生的经常性项目,上课时最爱传阅动漫书,从小学到高中,流行的动漫书籍几乎都看过,并且好多多倍改变成了同名动画片、游戏,比如圣斗士、七龙珠、寒羽良、灌篮高手、幽游白书、猫眼三姐妹等等,为了能抢先看到最新一期的漫画,就利用上课时间,而为了不让老师发现,就自作聪明的将可本书挡在动漫书的外边,看似在看课本,其实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罢了。记得,有些同学,当然也包括本人,喜欢用薄薄的数学作业纸去拓漫画书上的人物,尤其是圣斗士(书的后几页有单独的人物形象和圣衣拆解图),就这样,废寝忘食、笔耕不辍,几乎将所有的人物都临摹了一边,临摹熟了,找到了规律,就自己设计人物和盔甲,还在同学间相互展示。
说到电玩,自然是当时最流行的是红白机(8位游戏机,国内“小霸王”代理,其实原厂就是日本任天堂),黄色的卡带包裹,里边是绿色的集成电路板,内容有魂斗罗、双截龙、三国志、信长之野望、七龙珠、打坦克、街头霸王等。记得,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放下书包,赶紧打开电视,接好游戏机视频线,插上卡带,打它个天昏地暗,反正是乐在其中。
为此,我逃过几节课呢。呵呵。
除了享受了视觉“盛宴”外,听觉上也没亏着。那时的主要以港台歌星为流星符号,大街小巷流行说粤语强调(呵呵,其实就是不好好说话)、梳分头,尤其是属中分最火爆(现在回过头来看,很难看,很多老人说简直就是汉奸头,不过,本人没留过),还有牛仔裤,当然不是现在的破洞款式,现在看算是很保守的那种款式,但当时真的很流行。
同学们各有各喜欢的歌手、影星,什么四大天王、小虎队、BEYOND、哥哥张学友、谭永麟、郑智化、林志颖、郑伊健、陈小春、黄日华、张信哲等,都是我们争相疯狂追逐、模仿的偶像。
那时的明星也没有像现在的一些小鲜肉、小鲜花那样矫揉造作、扭扭捏捏,也没有现在什么网红的整容作假,那时的很多主打歌曲也真的很纯真、励志,激人奋进。小虎队的《红蜻蜓》《青苹果乐园》唱出了我们的心声,唤醒了幼小的我们心中的那个“追风少年”——梦想,陪我们度过了懵懂而又快乐的童年;BEYOND的《大地》《长城》《真的爱你》《喜欢你》以及郑智化的《水手》《星星点灯》可以说是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使人们潜意识中找回了迷失的自我和远去的人生信念、信仰、目标;罗大佑的《童年》《光阴的故事》让我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校园的美好、纯真以及同学间真挚的友谊。
多少年后,年近40岁、80后的我再次重温这些老歌时,感觉依然是那样动听,直入心扉。
从最早的卡带到后来的随身听、CD机,上课听、下课听;路上听、车上听,一盘接着一盘,总是听不够,听不烦。到现在还清晰的记得,为了近距离看到心中的偶像,购买他们的音乐会票,在现场挥舞着荧光棒、举着印有偶像名字的祝福语及大海报,随着现场背景音乐,一起舞动、一起呐喊、一起歌唱、一起HAPPY,感觉大家已融为一体,不分彼此。
偶像们的海报则贴在自家卧室的墙上,最后弄得满屋都是,那时就是这样。
文体活动
那时的文体活动也不像现在这么丰富,朗诵、表演、马术、橄榄球、棒球应有尽有。
最活跃的体育活动就属足球、篮球了,校内、校外的操场就是石板或是水泥的,几乎没有现在标准的的专用场地,有的话,估计也是那些市级优质学校。
足球、篮球都是稍大些才开始接触,足球踢得相对比较少,说道原因,这里吐槽一下,一是当时场地条件有限,二是参与的同学较少,往往只能踢半场,甚至有时少得都无法组织起比赛,三是当时国足不争气,也就更没什么人感兴趣了。
倒是篮球接触得相对多些。那是上高中的事儿了,上个世纪98年,记得当时比较流行日本漫画《灌篮高手》,受到了其不少影响,而更重要的是我们那一代经历了美国NBA篮球史上最辉煌的时刻——黄金一代,其中翘楚就是芝加哥公牛队,灵魂人物则是大名鼎鼎的有“飞人”之称的——迈克尔.乔丹。
一袭红衣战袍披挂在身,怒目而视的公牛头像贴在胸前,而代表乔丹的“23”号数字则醒目的印在后背。他带领公牛队的战友们,披荆斩棘,踏浪前行,在征程上一次次取得骄人的战绩,打败了无数的对手,在90——99年,近十年间,芝加哥公牛队连续夺得两个三连冠,永载NBA史册,被人们所铭记。
在以他为代表的美国NBA篮球运动员及其展现的运动、拼搏精神,真真正正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以他为开模、为垂范的篮球运动,迅速风靡校园,各年级、各班纷纷组建了自己的篮球队,由校方组织年级比赛。当然,我也参与了。
大家利用体育课和课余时间进行练习,尤其是下午放学后,也不着急回家吃饭,队员们为抓紧练习篮球,纷纷抢占场地,甚至还起过冲突,可见当时大家对篮球的痴迷程度。
也参加过文艺演唱会,全班大合唱,身旁的男同学紧张得握着我的手,弄得本并不紧张的我,等到唱完后,两人的手已经全是汗水了。
期间,还很酷爱历史小说(古今中外)、军事刊物(国内外陆海空三军),近乎痴迷,班上几个男同学经常在一起谈天论地,一起“指点江山”,一起评论古今中外,好几次都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还一起组装过军事模型,拿到班上相互品评……
学生时代的美好时光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很多,就不说这么多了,有些是记忆模糊了,有些则是真的是想不起来了,就让它静静的躺在岁月里吧。
一转眼,二十年过去了,青春已不在。
无论时光如何流逝,岁月如何变化,不应改变的是那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过往的记忆依稀留恋的心,只愿我等芸芸众生都常怀一颗童心,在内心为自己种下一颗幸福的种子。
岁月静好。
致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