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聊一部经典的恐怖片。
1980年的《闪灵》。
斯坦利·库布里克被誉为电影的“上帝”,他的作品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世界电影史。有人说,如果没有库布里克拍出这十几部长篇作品,电影的世界不会是现在这幅样子,至今许多导演和电影都有对他的致敬和学习。库布里克启发了太多人,是大师中的大师。
斯坦利·库布里克一生只拍摄了13部电影长片,其中类型多样,从战争、犯罪、黑色、科幻,到迷幻、惊悚、悬疑,甚至是恐怖片,而且每每拍成都是类型中的极优秀作品。没有任何一个科幻片导演敢说自己没有受到《2001太空漫游》的影响,也没有任何一个恐怖片导演敢说自己拍的比《闪灵》更好。
《闪灵》改编自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为了寻找灵感和一个安静的创作环境,杰克·尼科尔森饰演的作家杰克·托兰斯带着他的妻儿接受了一份旅店冬天看门工作但在期间被幻象逼疯的故事。
故事本身并不复杂,库布里克在其中破天荒地引入了类似于“第六感”的遥感能力,即“闪灵”,增加了电影的不确定性。复杂的是故事下角色性格深刻的刻画以及故事背后隐喻。
我们可以从《闪灵》的故事里看出一点儿阶级斗争的影子--
杰克是一个事业不成功的废柴作家,酗酒,并认为事业不成功是自己的老婆孩子害的。这是美国梦的破灭。
酒店和酒店里的鬼代表资产阶级统治者。雇佣制度和契约合同把作为雇员的杰克异化了,让他不能离开酒店,即使他儿子需要看医生。温迪看了杰克写的书后发现他早就疯了,杰克和温迪对话的那一段,对阶级斗争的主旨进行了点题。
整部电影讨论的就是工作问题。"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杰克来酒店的目的是写作,并且把自己的工作无限拔高,他在酒店大堂的长桌中央,也是镜头最中心写作,暗示他的工作无比尊崇。但他的工作却是毫无意义的重复劳动,不产生任何价值。
杰克甚至以工作为借口,逃避家庭义务,温迪让杰克带着全家出去散步,杰克为了写作拒绝了,但实际却在玩球。
反过来,温迪作为家庭主妇,承担了所有实际有意义的工作,包括锅炉的维护、与外界的无线电联系等,这些本来应该杰克来做的工作。杰克经常睡到大中午,温迪把他的早饭端到房间里,此外还经常指责温迪打断他的写作。
杰克无意义的写作,和温迪有意义的劳动,形成对比进行讽刺。同时也探讨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本身有着天然的矛盾。
杰克的写作行为完全是在演给家人看,就像失业的社畜,每天西装革履的跟家人道别,假装去上班一样。
杰克的写作劳动行为,实际是受到妻子的巨大压力的。温迪要求他养成每天写作的习惯,并经常问他有没有灵感,写到什么程度之类。仔细看可以发现,只要妻儿一出去玩,杰克就开始划水。
这种无意义劳动的巨大压力逼疯了杰克,而当温迪发现了他的无意义劳动后,矛盾就爆发了。
有趣的是,写作本来可以看作一种自我雇佣,又是创造性劳动,本来应该是一种比较放松而快乐的生产方式。但因为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即家庭要求杰克养家糊口,社会要求杰克事业成功,当杰克为了这些去写作时,则没有丝毫快乐可言了,以至于疯掉。这就是劳动的异化。
杰克有两个工作,其一是写作,其二是酒店看守员,一个比较低层的雇佣工作。而在爆发的争论中,杰克却似乎把这份工作的契约看的无比重要,并指责温迪和丹尼在毁掉他的事业,以此来掩饰自己的无能。这样一份低级的工作,竟然比亲儿子的健康更重要,这是很讽刺的。
那么,本片最核心的矛盾,杰克为什么一定要杀死妻儿呢? 因为杰克在疯狂中,把酒店的鬼魂们当成了自己的雇主,酒店的所有者,和在酒店里狂欢的鬼魂们,都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不管听命于资产阶级的哪个雇主,本质是没有区别的。
结尾的照片,大家知道,上面的日期,1921年7月4日,美国建国日,影片开头说酒店建立之前是印第安人的坟场,酒店就是美国的象征,美国是建立在无数印第安人的尸骨上的,这层隐喻表明电影确实有阶级斗争上的暗讽。
但我对这部片子更喜欢的,是从人性上来看--
《芝加哥太阳时报》对这部影片的评价是:“《闪灵》这部电影讲的不是鬼魂,而是疯狂,以及在孤立的情形下人的精神会放大到何种程度。”
《闪灵》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意义空白与不确定性。从来都是没逻辑(或至少是看不出逻辑的东西)才最恐怖,而《闪灵》恰恰在一个成逻辑的体系上加上许多没逻辑的细节,它们与主体的关系若即若离,背后的意味则令人不寒而栗,从而成就一个意蕴丰富且耐人寻味的文本,解读它的关键在于牢牢抓住影片中真正成逻辑的故事——即杰克由慈父演变为狂魔的悲剧。
《闪灵》与斯蒂芬·金的许多其他作品一样,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宅男与丧男文学。
杰克的悲剧从影片开始处就已经注定了,因为他是一个在理想和现实的巨大鸿沟间痛苦挣扎的失败者。不仅现实本身给予了他无穷的压力,妻子的贤惠亦令他无比的痛苦,他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作家,并身体力行地在这条路上跋涉了许多年,终于到了这个拖家带口却两袖清风的地步。
这一方面将这对夫妇划分到了“理想”与“现实”两个平行世界——永远埋首家务的妻子,一举一动都仿佛在暗示着他这个世界有多么的世俗;另一方面,纵使琐事缠身、境况贫穷,妻子也始终满面笑容,这就没有给杰克任何发泄的借口,只能把种种郁结堆积在心灵深处。
至于儿子,养育后代着实是一件很考验责任心和人格成熟度的事情,其实很多人在为人父母之初乃至为人父母很多年后,仍会难免产生“后代是负累,自己不配为人父”的想法。故真正令杰克烦躁的是他内心的负疚与焦虑:步入而立之年,事业上却毫无建树,连妻儿都无法养活,沦落到要来旅馆看门的地步,拖地洗碗养儿子的妻子,成了这个家庭实际上的顶梁柱。
很多时候躁郁的根源往往都不是外部压力,而是自高自大的同时自暴自弃,毕竟和直面挑战相比自暴自弃要来得更容易。因此杰克的怒火是一种迁怒:他觉得自己的理想被理想的家庭毁灭了,对妻儿的爱正撕扯着他对写作的爱,理想主义者那颗脆弱的理想主义心灵,在严苛的现实面前四分五裂得极其彻底。
影片中,杰克梦到自己“亲手杀了妻儿,并将他们的尸体切成一片一片的”,这个段落反应了他的真正愿望:毁掉家庭、回到没有负累的时代,那时他年轻而富有活力,总能恃才傲物、愤世嫉俗,能够自由地追逐理想,天真地以为一笔在手,未来一片坦途。
了望酒店与世隔绝和极度孤立的环境条件加上妻儿不管什么条件下都永远开心童真的笑脸,释放出了杰克浮躁的幻想,令他沉沦于虚幻的欲望,不愿再回到妻儿所处的现实之中。
同样犯下杀妻儿暴行的前任看管员对杰克所说的最后一句话为:“you’ve always been the caretaker.”
这个酒店是一个恐怖而贪婪的幻境,禁锢着无数战胜不了自身纠结、宁可沉沦逃避的卑微灵魂。所以杰克最终的结局,就是被钉在那张标有“1921”的黑白照片上,身着华贵西服,面露志得意满的笑容,处在宴会人群的中央,在虚幻的时空中成就一场爵士时代的美国梦——比起在山下敲打字机、收退稿信、忍受心灵的煎熬,他更喜欢这里“功成名就”。
因此《闪灵》的真正恐怖之处,在于杰克的挣扎日后可能会成为你的挣扎,人人都处在一样的悲剧里,毕竟一个出身平凡的人所能拥有的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是很少的,若浪费掉了,就再也无法回头。很快你会变成自己最讨厌的那个人,把曾经迷恋过的一切都忘记,斗志一丧千里,光阴白驹过隙,写字时手会抖个不停,看过的书立刻抛到脑后,最后意识到自己的理想都被别人实现了,满怀郁郁地落进棺材里。
生命是一条不归路,越往前走越凄凉,终点是死亡。你是流连于那座幻境重重的豪华酒店、让自己被钉死在永恒的痛苦轮回上呢?还是去珍重那些真正关心你、支持你、喜欢你的人,然后抛开那些无意义的骄傲,勇敢地走下山去呢?
从道理上,我们都知道后者是对的,可在现实中,却总是选了前者,因为逃避从来都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