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5-教育在发生什么变化。
变化一,大家都在为教育焦虑
有个段子:两北京海淀的家长聊天,一个问另外一个:我们家孩子4岁,1500个英文词汇量够不够?另一个回答:在美国够了,在海淀不够。
他还听过,有人为了让孩子能上好学校,一波家长,用尽各种办法,偷偷摸摸地给孩子报补习班。但上补习班,学校是不提倡的。没上补习班的孩子家长听说这事后,偷偷摸摸举报了这些补习班。
老罗家闺女3岁了,听到这些他也很焦虑。
这个焦虑是怎么产生的呢?早几十年没这样!
有人说,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没有名校的毕业证,社会的好多门你都敲不开;
有人说,是因为经济发展了、教育工具多了,军备竞赛当然就升级了;
也有人说,人工智能要替代人类,把这一代家长吓着了。
更有人说,因为当年那些高考的受益者,被高考、被大学教育改变命运的一代人也开始养育孩子。他们是最相信教育改变命运的。他们把所有的资源都投入到了这条赛道,让下一代重复这个过程。这就像玩游戏,突然有批付费玩家集体上线,竞争变激烈。
哈佛前校长,德里克·博克说过:假如你觉得教育的成本太高,试试看无知的代价。
全世界的教育工作者都在焦虑:工业时代形成的教育模式,已经跟不上信息时代的需求。
这让我们了解到,大家都在为教育变得焦虑。担心孩子英文跟不上、考不上好学校、社会的好多门敲不开、考二代的威胁、教育跟不上信息时代的要求......
变化二,学校在自我进化,重组课程,以对接真实世界的综合挑战
有人提出,现在的世界已经不是按照领域来划分的,而是围绕挑战来组织的。
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的每件事,都是一个综合挑战!
做一个新产品、组织一场大活动,为娃找个好幼儿园,给家里的房子装修,这都是挑战?
每个挑战都跟以往是不同、都不能只靠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能应对。
跨年演讲的总指挥要做的事,学校里没学过。总指挥说:她干的是跨组织的“翻译”和整合。
大学里没有哪个专业教人做这个工作。
为了应对这个变化,有些学校已经在往前探索了。
有学校从题目入手,来重新组织课程体系。
小学生里的考试题,会问孩子:
若你想增加或减少一个节日,增加或减少哪个节日,理由是什么?
这不是考你任何领域的知识,这是给你一个真实世界的挑战,看你如何应对它。
中学语文题,是北京一所名校的,学生在学习《史记》后,要做一个任务是:
给任意一个《史记》里的人物写一份求职简历。这是一个真实世界的挑战,若写刘邦的简历,
首先要足够了解他的生平背景,擅长做什么?有哪些工作经历和社会上各方面的人脉资源。
其次要了解他应聘的工作需要什么能力。如应聘金典牛奶在上海市场的销售总监,需要什么?
更重要的是要能穿越到刘邦的内心,站在他的立场,帮他通过这求职表,完成一次自我推销。
这告诉我们,世界不是按照领域来划分的,而是围绕挑战来组织的。学校不只是给学生灌输知识学校已经开始了自我进化。从教学阶段开始,让课程对接真实世界的挑战。
变化三,是课程将将孩子将来有可能遇到的挑战,让学生们提前体验
十一学校联盟的总校长李希贵说,课程的概念本身也都在发生转变。课程不是知识的注射器,
而是把社会上的那些挑战,学生将来会遇到的问题,打包浓缩变成课程,
让学生提前体验,提前触发孩子们的禀赋。将禀赋测试、激发出来。
学生没发现自己有的能力,可能是因为没有相关课程,没把潜能激发出来。
他们发现,不少能力都不是天生的,是因为“课程”设置得好,激发出来的
比如十一学校的戏剧课,不单是学艺术。戏剧课不分班可跨年级。
化妆上台演个角色是其中一种工种。要上演一出戏剧,要有导演、副导演、编剧、副导演。要在学校找演员、要有做服装的、管剧务的、管舞台灯光舞美的。排好戏后,上演前要有管卖票、拉赞助、做海报的。这些工作都是戏剧课的一部分。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各自的工种。在排演一台戏剧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可以锻炼组织协作能力,更有机会,发现自己的禀赋。之前有一学生,学习戏剧课后发现自己给舞台灯光编程的天分,后来真成了工程师。
在这里,我们看到,学校的课程,成为了学生面对挑战前的预演,以此来帮助学生激发他们的禀赋,为将来更好的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变化四,教育这个词的范畴在今天已经变了。教育是在点亮人
教育本来的意思,就不是教材、不是课堂,而是人点亮人。
这事在教育界,已经是一个共识了。中学是这样,大学也是这样。
深圳大学从录取通知书开始,就致力于把点亮自己的学生,作为教育目标。
每一年深圳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都是一个引爆社交媒体的网红现象。
新生收到的是一个装着丰富内容的录取盒子。
有一年是t恤衫,报到那天可穿上,就能一眼被学长们认出来,获得学长的帮助和欢迎。
有一年是VR眼镜,戴上之后,可以提前看学校的各种风景。
把里面的东西一件件地都拿出来,他会发现盒子底部印着:清空了,才能装下更大的梦想。
你的学校,已经在未来的四年大学生活里,为你点好了灯。
有深大毕业生,回顾他的大学生活时,也许这份通知书的分量,要超过很多课程。
教育的本质是人点亮人。教育无所不在,除了学校教育,还有家庭、社会和自我教育。
有个得到用户,是一名警官,在一座大规模的重刑犯所在的监狱里工作。
他发现,服刑人员如果想要顺利地重返社会,必须做好充分的心理建设和能力准备。
虽然能力有限,但他想到,把在得到上学到的那些不错的课程,
一份一份进行编辑、打印出来、形成讲义,供服刑人员借阅学习。
通过这样的学习,让犯人知道,有人在希望他们变得越来越好,希望他们能够顺利地重返社会。
这就是人点亮人!
前不久,一个刚出狱的人给杨警官发来了微信,
说如果不是你让我在“得到”上学了两年东西,我不会那么有平常心地回归社会。
他说:“我特别感谢在监狱里,你让我学习了心理学。在出狱以后,我每天告诉我自己:
如果这个社会接纳我,我就努力来回报它的接纳;
如果这个社会不接纳我,我就更加努力地让社会接纳我。”
这里,我们了解到,教育除了具体教别人什么之外,还有机会点亮他人。
为点亮别人,你愿意花时间把自己的知识变成产品,无私分享给别人吗?
最近老罗在问身边的人,是否愿意花时间把自己的知识变成产品,在社区大学分享给别人?如:
给写字楼里其他公司的人讲怎么做ppt;给小区里的老人讲讲怎么使用智能手机
给邻居家的孩子读读绘本;教别人怎么做蛋糕......
几乎无一例外,所有人听到这个问题的人,眼里都放光。大家对这事都非常向往。
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这样的渴望?分享一点自己的知识,做一盏灯, 点亮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