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和落地之间的距离
今天偶然间看到群中又有人指出是对方价值观的问题。确实,印象中听到周边的同事是“敏捷是价值观”,“敏捷是价值观”,自己也说“敏捷是价值观”。那么到底价值观是什么?价值观能给我什么?又是怎么影响我们的呢?
00 现象
A告诉B是价值观上不同导致的,但是B有几种反应:
- B听到了但是不知道价值观是怎么起作用的;
- B听了反感,因为B想听落地实践结果A总告诉他价值观上的事;
- B觉得自己也有那个价值观,但是细节之处还是和A有差异还是聊不到一起去;
- B认为A就是纸上谈兵,动不动就把价值观抬出来。
...
或许还有很多种反应,就不一一枚举了。
针对这些现象我个人认为,A只告诉B是价值观不同还不够,比如:最近黄金价格涨了,但是B却没有买黄金,A告诉B是他们的投资价值观不同,B肯定是一头雾水。B需要的帮助实际是一个持续的分析过程,比如:某个国家是受到另一个国家的攻击,大众认为当下是战乱时期,应该购买黄金,导致黄金需求上涨,价格发生了变动。
所以,如果允许完整的讲解,需要做一下讲解:
- 先讲清楚价值观是怎么起作用的;
- 再讲价值观差在什么地方;
- 分清哪些是可以影响的,哪些是应该向对方学习的,哪些是无关紧要的。
所以我们先来看看价值观是什么。
01 什么是价值观 ?
价值观就指导自己思考行动的一种思考方式。
例如:
小A的价值观是追求技术卓越,那么当小A做事时,不管遇到有利条件,还是不利的条件都会想到技术卓越。
小B的价值观是追求商业价值,那么当小B做事情的时候,都会优先考虑到怎么做商业价值最大化,至于用什么方式,什么过程都是不重要的。
小C的价值观并不明确,那么当小C遇到问题是,总是不会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意愿,而是走一步看一步。
02 价值观VS落地(价值观的作用)
经常看到些人认为:敏捷落不了地,自己所作出的决策能够落地。
事实真的如此吗?
当我想清楚后价值观对我的影响后,感觉价值观并不是遥不可及、不可落地的。
在落地过程中,价值观是一直存在的东西之一,就如客观事实、成本、时间等约束一样。价值观是影响最终怎么做的影响因素之一。
例如:小D的价值观是追求技术卓越。那么当他遇到项目的客观事实、时间、成本、人员的约束时,并不仅仅受限于这些客观约束,而是在小D价值观的驱使下来采用小A觉得OK的方式来实现中间的过程。
小D有技术卓越这个价值观和没有这个价值观会有什么不同?
如果没有追求技术卓越的价值观,影响小A决策因素中就会少了技术卓越,小A综合作出的实施方式就是另外一种了。
为了方便理解,简单整理了一个公式:
做事的方式 = 客观的条件约束 + 价值观
例如:
敏捷的做事方式 = 客观的条件约束 + 敏捷价值观
又例如:
追求商业价值的做事方式 = 客观的条件约束 + 追求商业价值的价值观
再例如:
投机取巧的做事方式 = 客观的条件约束 + 商业上投机取巧价值的价值观
03 那些敏捷价值观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落地方式?
之所以说那些敏捷价值观,原因就是“一万个人一万个哈姆雷特”。
当多个人并没有对价值观达成共识,或者表面达成了共识,实质的局部理解并不完全相同的时候,在落地上所做的事情就不尽相同了。
如果价值观差异部分越大,那么最后做事的方式也会更加大。
所以那些价值观会有不同的落地方式。比如有的团队出现了僵尸站会,有的团队出现了不做Code Review。而另外一只团队确认为这样的实践活动在很好的帮助自己。
04 敏捷实践如何落地?
敏捷实践同样离不开价值观。
敏捷实践中会有很多活动,这些活动组合或者单独解决工作中一些问题。
如果只看这些活动做了什么事情,很快就会厌倦,例如出现僵尸站会,认为是每天的做的都是形式主义...
明明是很多团队实践出来的敏捷实践方式,为什么到了有的团队不生效了?
同样是价值观导致的。
很多人或说大环境不好,我之前也是认为大环境不好,后来发现原因是价值观不同。
当我不了解敏捷时,我会考虑在当时上下文下做出认为是最好的选择结果。
当我了解了敏捷时,我会考虑在当时上下文下做出受到敏捷思想影响的最好的选择结果。
所以要让敏捷实践更好的实施,除了执行那些敏捷实践中涉及的活动,同时还要逐渐在敏捷价值观上逐渐形成共识。
如果没有敏捷的价值观,只能享受形式上短暂愉悦或者学习一些别人定好的做事方式和做事的步骤,当遇到变化时,就有不知所措。
价值观的调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续调整。就如同在学习上持续投资一样,价值观的调整也是需要持续投资的,别让自己在舒适区待的太久。
05 价值观和落地距离有多大呢?
价值观直接影响了落地的方式,所以从影响关系上应该近在咫尺。
现实中,小A收到了反馈,但是从收到反馈到真正基于受到反馈的价值观做事,会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所以从时间上看价值观和落地的距离又非一日之寒。
面对时间上的距离应该怎么处理?首先我不建议一上来就去读书。
-
问题拆解。
避免直接告诉对方价值观上的问题,而是针对具体问题,识别出其中关键的印象因素,告诉对方的是建议方案和分析过程,而不仅仅是对方那不好。
-
持续改进。
如果做产品,给对方建议方案也不是次次都能奏效,因为上下文太多。面对同一件事经验丰富和经验匮乏给出的过程差异性或许很大。但是羡慕没有多大用,基于当前自己遇到的问题,持续收集反馈,持续改进是我经历过的做好的方法。
-
还得读书。
不是等所有都准备好了才去做某事。生活中见过很多事业上还算成功的人,他们甚至学历水平不高,但是他们活在当下,都是在实践中摸爬滚打出来的,当听他们讲事情的时候会发现很多内容和书中类似甚至是书中没有提及的。但是当思路达到瓶颈的时候还是得参考外界,从书本上、从别人的经验上来获取自己需要的那部分内容。所以这里“读书”更偏向于学习。
上面三条还不够,因为上面方法的还是太宽泛,可以试试自己给自己做个Retro针对自己的情况来定制适合自己的方案,那样才更有帮助,才能让价值观和落地的距离从时间上显得更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