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学习第17

《答欧阳崇一·良知与见闻》

欧阳德,字崇一,号南野,江西泰和人。礼部尚书,阳明先生重要弟子之一。

      先生区分过真己(真我)与躯壳、本体(真我)之乐与七情(情绪)之乐。这篇文章先生进一步区分良知(真我)与见闻(思维)。

        崇一来书云:“师云:‘德性之良知,非由于闻见,若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则是专求之见闻之末,而已落在第二义。’[崇一来信说,老师说过:德性层面的良知,不是来源于见闻,如果说多闻择善而从,多见择善而识。那是关于知识技能的,已经次要的了。]窃意良知虽不由见闻而有,然学者之知,未尝不由见闻而发;滞于见闻固非,而见闻亦良知之用也。[我个人看法,良知虽然不来自见闻,可是学习知识,未尝不是源于见闻。凝滞于见闻固然不对,然而见闻也是良知生发出来的。]今曰‘落在第二义’,恐为专以见闻为学者而言,[现在说的次要,是专门以学习知识技能的而言。]若致其良知而求之见闻,似亦知行合一之功矣。如何?” [如果是为了致良知而追求见闻,我觉得好像就是知行合一的工夫,这样理解到位吗?]

        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先生回答崇一,良知不是源于见闻,见闻是良知生发出来的,所以说良知不束缚于于见闻,同时,也离开见闻。]孔子云:“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所以说,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最重要的。]今云专求之见闻之末,则是失却头脑,而已落在第二义矣。近时同志中,盖已莫不知有“致良知”之说,然其功夫尚多鹘突者,正是欠此一问。

        大抵学问功夫只要主意头脑是当,[一般来说,学问工夫最重要的是目的正确。]若主意头脑专以“致良知”为事,则凡多闻、多见,莫非“致良知”之功。[如果目的是致良知,那么多闻多见都是致良知的工夫]盖日用之间,见闻酬酢,虽千头万绪,莫非良知之发用流行,除却见闻酬酢,亦无良知可致矣,故只是一事。[那么,日常工作,见闻应酬,虽然千头万绪,都是良知的外显,除了见闻酬酢,也没有什么良知可致,所以见闻与致良知是一个事。]若曰致其良知而求之见闻,则语意之间未免为二。此与专求之见闻之末者虽稍不同,其为未得精一之旨,则一而已。“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既云择,又云识,其良知亦未尝不行于其间,但其用意乃专在多闻多见上去择、识,则已失却头脑矣。[如果目的是,专门在见闻上去择识,就像现在的孩子上学学知识那样,已经失却头脑了。]崇一于此等处见得当已分晓,今日之问,正为发明此学,于同志中极有益。但语意未莹,则毫厘千里,亦不容不精察之也。[先生最后肯定崇一说:你这里的见识已经分晓,今天的问题,正是为了发扬心学,对志同道合的人极其有益。同时,说得不够清晰的话,就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了,也不能不用心区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答欧阳崇一书【1】 崇一①来书云:“师云:‘德性之良知,非由于闻见,若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②,多见而识之③...
    大珊老师阅读 8,198评论 0 7
  • 2017-04-08 华杉 见识一定要广博,但又一定要聚焦,惟精惟一,这没法说清,只有自己去把握。我的体会,关键还...
    郁萍阅读 6,995评论 0 0
  • 人心本是乐 来书云:“昔周茂叔每令伯淳寻仲尼、颜子乐处。[来信说,当年周敦颐常常让程明道探寻孔子颜子的乐处...
    杨学智阅读 3,169评论 0 1
  • 见识一定要广博,但又一定要聚焦,惟精惟一,这没法说清,只有自己去把握。我的体会,关键还是志向,人一旦志有定向,做什...
    华杉2009阅读 5,084评论 3 5
  • 顺着阴暗的楼道前行,四周都是灰土。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一个既喜悦又哀伤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完了,我考砸了...
    the_loner阅读 1,11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