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身有微恙,姐姐来看我,难得的和爸妈聚在一起,话题中免不了提起了小时候的各种美好与幸福。这勾起了我30多年前的一些回忆,回忆中最难忘的就是郑州南郊魏河村里的那条河。河的名字跟村的名字一样,叫魏河。
小时候,有大概6年的时间都住在魏河村。妈妈在村里的小学教书,我和姐姐跟妈妈住在学校。学校门口是一条东西方向的土路,过了路是学校全开放无围墙的操场,操场往南一点就是魏河。
那时候的河,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就是大自然赋予的最原始的那样自然的流淌的样子。夏天的河最让人难忘。河不宽也不深,但是水特别清,水底是细细的沙土,经常会在河底看到小小的往外涌水的泉眼,还能看到成群的小鱼。河的两边是茂密的水草,那草长的真是浓密,特别是不常过人的河岸边水草更是长得密不透风。河道里还经常会有许多荷花,那荷叶大的像锅盖一样,或含苞待放或盛开怒放的荷花粉白相间、煞是好看。长成熟的莲蓬,随手掰下来,在里面就能就能剥出来脆生生的莲子。吃莲子的时候,得把上端的绿色的芯扔掉,要不然吃下去就特别苦。
有时候周末爸爸也来与我们汇合,那时候就感觉特别快乐。晚上,亮堂堂的月亮挂在天上,漫天繁星铺满夜空,月光洒满河边的小校园。吃完饭在校园散步,我有时会有一句没一句的唱些与月亮有关的歌“八月十五月儿明”“月亮走我也走”“十五的月亮”等等,有时候扯嗓子喊的嗓子都快喊破了。偶尔,地面的土里,有点点亮光闪烁,我就问爸爸妈妈,那是啥?是宝石吗?爸爸和妈妈逗我说,可能是,你去找找。我就去找呀找呀,自己的手在土里反复的扒拉,也没找到啥宝石。爸爸妈妈只是笑,就不告诉我为啥。后来,才明白,爸妈在逗我,原来是地上有类似玻璃一样的东西,月光反射的亮光,亮闪闪的,像宝石一样。
河里不光有美丽的风景,还有美好的味道。我的姥姥家也在魏河村,就在村西头的高台上,除了姥爷家之外,其他几家也都是本家不出五服的亲戚。每到过年过节,爸爸、妈妈、姨、姨夫带着我们小一辈的回到姥姥家,全家人都会团聚在一边包饺子一边闲聊。下午该走了,舅舅就会去河里揪好多荷叶,姥姥把包好的饺子用荷叶包起来,让亲戚们带走些。回到家里,再吃的时候,饺子上就带上了荷叶的清香。直到现在,九十三岁的姥姥,逢年过节的时候还会拌很多饺子馅,全家一起包饺子,这是亲人团聚时的保留项目。多包好的饺子,我们还能带走继续满足口福,唯独有些遗憾的是,少了魏河里荷叶特有的香气。
大概90年代后,随着工业发展、人口增长、水利设施建设等因素影响,自然流淌的河流消失了,干涸了。近年以来,政府又重新修建了河道,定期会注入河水,河岸边的景观带也绿化了,记忆中那条河,又能重现昔日的生机。相信过些年,随着国家水网建设和生态建设的推进,魏河一定能比原来的河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