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最后应该就应了他这句话,这个结果是不是袭人这么说的理由?书上说袭人这么讲的理由如下:
1、自幼见宝玉性格异常,其淘气憨顽自是出于众小儿之外(想不通为什么非得要以自己为筹码对宝玉进行要挟,况且又不是第一天认识宝玉);
2、更有几件千奇百怪口不能言的毛病儿(和这件事有什么相关);
3、近来仗着祖母溺爱,父母亦不能十分严紧拘管,更觉放荡弛纵(原来由头是因为这个,凡事做这样想法,也难怪“谁知公子无缘”了);
4、任性恣情,最不喜务正(也不是一日如此,难道以前祖母就不溺爱?父母不拘管?想不通);
5、每欲劝时,料不能听,今日可巧有赎身之论,故先用骗词,以探其情,以压其气,然后好下箴规(这个赎身之论明显是袭人自己引出来了的,也没有什么巧不巧的,这样探情压气的,宝玉会违背一贯做法按照她的“箴规”去做吗?也是想不通)。
看到宝玉在哭,袭人就笑着对宝玉说:
“这有什么伤心的,你果然留我,我自然不出去了。”
越发的看不懂了,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前面的种种理由都被她驳斥了,宝玉也很无语的说:
“你倒说说,我还要怎么留你,我自己也难说了。”
袭人又笑着说:
“咱们素日好处,再不用说。但今日你安心留我,不在这上头。我另说出三件事来,你果然依了我,就是你真心留我了,刀搁在脖子上,我也是不出去的了。”
原来靠着自己个宝玉提了让他不走的两三个条件。我们来看看:
第一、不要说发狠无边际的怪话(因为宝玉为了留她说的什么化成灰、化成烟之类的);
第二、在父亲外人面前装作喜欢读书的样子;
第三、再不可毁僧谤道的、调脂弄粉;
第四、不许吃嘴上擦的胭脂;
第五、爱红的毛病;
第六、百事检点些,不任意任性。
这已经远远超出一个丫鬟所管理的界限了,并且把宝玉当时所有的乖张行为都进行了罗列,脂砚斋说:
“总包括尽矣。其所谓“花解语”者,大矣!不独冗冗为儿女之分也”什么是“花解语”?从字面上来看就是袭人善解人意的意思,典故出在唐玄宗赞扬杨贵妃善解人意之处。袭人的这做法,我想还算不上善解人意,但是,自从初试云雨情之后,不管是哪个层面,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变为不再是主仆,也算不上知己的尴尬境况,再加上宝玉对待自己和其他丫鬟差不多,所以我想她是为了更进一步,有所试探而已。很多人讨厌袭人,是从这里开始的,我只想说:这时候的袭人,已经和原来“心地纯良、克尽职任”的珍珠不是一个人了,因为她把她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宝玉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