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文,如何记忆大段文字并在考试中信手引用,上篇文章给出了一个方向,今天这篇的另一重要诀窍,同样推荐胖友们看。没看过上篇的,也可以直接看这篇,不影响疗效。
再次重复,一个重要前提:考试对这段文字/章节的要求是,记住主要观点、能够信手拈来,作为论据or观点本身,化为己用;但并不需要一字不差地誊写于卷面上。
Ok,正文:诀窍是记“少”不记多;而后由“少”记多。
Emm什么叫做记“少”:如果是某一块知识点,有很多诠释性的句子,彼此补充、互相解释,那么选取最核心的那句话进行记忆(不必非是一句话,两三句都可以),剩下的暂时舍弃,即使它们补充了许多细节,但只记核心句即可。
记“少”不记多,反而会记住更多
这么做的原因是:
其一,如我之前所述,教材/论著上的表达,往往过于详实、细节丰盈、内容量大,但书本是为了帮助理解——既然要学习,那么这本书于我们而言有太多“新知”,详实的细节讲述是必要的。但并非需要我们全部记忆,往往提取最关键的某(几)句话,就足够了。
其二,以期末论文为例,开始写作前,我们会有一个收集素材、积累论据、形成论点的准备工作。你看到的很多材料、观点,都会觉得很有用,然后一一划线、一一扔进word。但真正写的时候呢?往往一整块的材料(围绕着一个核心观点),你只提炼出了一句话,用在你的论文中。
论述题(考研政治or专业课)的答题,就相当于写作/写论文,而非背诵默写原文。除了那些真正需要一字不差誊写的(很少很少),基本上都是看个人自由发挥。
其三,关键是你记不完,即使当时记完了,考试时候一紧张,也容易忘记前后顺序,然后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一般,一崩全崩。哈哈哈哈哈哈。
你要有取舍的勇气和决心。记“少”会让你记得更多,并不是让你真的舍弃。——这点需要看下文。
记“少”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记“多”,看这里看这里
我说记“少”,是指在第一遍第二遍记忆时。
这时候的记“少”,可以减少任务量、缩减复习时间;而且,由于“少”,也熟悉得更快,记得更牢,能够提高记忆内容的覆盖面:当考试时,基本上能做到把关键观点罗列出来。(时间不足时,尤其需要这么做)
然后,开始由“少”记多。这一过程,放在后几遍复习之中。(从第几遍开始记“多”,自行决定)
呐,先说怎么做:比如某一段重要文字,你之前记了两个核心观点。在第三遍复习时,核心观点已成为你的“已有的知识经验”。
记忆依赖于人已有的知识结构,只有当输入的信息以不同形式汇入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时,新的信息才能在头脑中更好地巩固下来。(《普通心理学》)
把这一段落剩下的陌生知识点(只是相对陌生,它与之前记下的核心观点,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记忆,会更高效。如果一开始就记“多”,相当于全部在记忆陌生知识,两者高下立见。
无论时间是否充足,都先记“少”;但如果最后只记住了“少”,那也很能打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当你真正理解、牢固记忆了某一段落的核心观点之后,在后续记“多”时,你会觉得剩下的几乎不需要记了,它们表达的和核心观点无大差别。
这是因为,一开始这块知识点对我们全部是陌生的,所以才觉得全部需要记忆,但是熟悉之后,方能看到它们的共通之处。
那么这个时候,“少”也不必再增多。
我的建议是,无论时间是否充足,在面对大量需要记忆的内容时,都先记“少”,有时间继续记“多”。
但速,胖友们不要怕,即使时间不够,或者重点没押对,只记住了“少”,也没关系。
我考研时,有道论述题——关于文学中的“真实”,实际上我只知道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我压根没把它当重点复习,我的答题思路,是把其他模块,与它有关的知识,往我所知道的“少”上面靠,往深里论述。(专业基础得了高分,一半靠它)
敲黑板划重点:重要的是答题过程中,你所体现的思路和思考能力,而非背书天分。所以,只记了“少”,也不用怕。
最后,欢迎大家点赞加关注,以后我会更新很多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