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的中秋佳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尽管我从未远离过我的家乡,依然敌不住每个佳节里思亲的浓烈愁绪。
从小到大,我都没怎么出过远门,小学、初中、都是在镇上读的书。
高中时,算是跑得最远的了,去了县城里排名第二的重点高中上学,说是远也不过是半个小时的车程,十来公里的路程罢了。那时是住校的,每逢周末回家里来一趟,佳节来临时更不用说了,回家成了必备功课。若是遇上端午中秋之类的佳节,真的学业又忙的时候,妈妈也会烧些拿手菜送到我的宿舍给我,然后跟我走走聊聊。
大学时,家门口的大学建筑拔地而起,我就近原则就上了温医大,吃住都在家里,父母也忙于各种零碎的事情,平日里也是我行我素,独来独往。但是每逢佳节,父母总会烧上一大桌菜,叫上三五亲戚好友,团聚饱餐一顿,记忆中妈妈烧的菜是极好吃的,所以每年都是特别盼望佳节的到来。
在我们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妈妈也总是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带我们全家庆祝各种节假日,并不富裕的情况下能够做到这样,就像现今很流行的那句话说的那样,让生活充满必不可少的仪式感,这是难能可贵的。
就像清明时的糯米饼,端午节的粽子和茶叶蛋,中秋的月饼和吃食,冬至的汤圆,小年夜的爆米花和芝麻糖,还有除夕夜的十大盘,所有的这些都变成了记忆中独一无二的味道。
吃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些鲜活的节假日里,借由各种“吃”的名义给至亲至爱的人送去问候和祝福,或者是亲自送上无间的陪伴和亲密共处时光,这才是最大的目的和愿望。
我的外公和奶奶去世前后相隔不到半年,妈妈就像老了十岁一样,距今已有四年时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现实是从来没有绝对的长久,更没有绝对的婵娟。
妈妈在的地方就是家,妈妈不在的地方就是异乡,尽管仍在同一个城市。自从远嫁之后,才发现自己远在他乡的那种心情是多么孤单和难耐,尽管婆家诸人待我不比自家儿女差,但仍敌不住对家,对妈妈,对故乡,对往事的种种回忆和遥望。每天给妈妈的一个电话聊天,也依然代替不了父母相伴呢喃左右的那种诚愿。
四年前,爸爸痛失他的妈妈,妈妈痛失她的爸爸,这四年的光阴里,她(他)们会否也觉得自己是活在没有了爸爸妈妈的异乡呢?她们的心中会否有那种抹不去的哀愁呢?每逢佳节倍思亲,怜人惜取看眼前。
多少次午夜梦回,梦到和奶奶一起晒太阳一起聊天一起做好吃的,真实得不像话,仿佛就像大学时光里每天放学回家,跟奶奶一起吃饭那样,亲密无间的时光仿佛过了很久很久,现在依旧时常会在梦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