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书向来断断续续,大多时候读完了甚至记不得几个情节,不用说去联想、思考了。想来是生活太过艰难,自己本来也惫懒。读些闲书只求能抽离片刻,竟很少体会到所谓思考的乐趣。
最近在读鲁迅的文集《彷徨》,里面有一篇《孤独者》,却收获了难得的一次思维闪光。就迫不及待的记录下来了。
《孤独者》是很小的短篇,大概是讲在民国时候一个年轻时致力革新,满怀抱负的文人,在一片沉闷死寂的旧社会里被排挤、打压,经历挣扎,最后失去本心,沉沦而死的故事。和文集里其余的短篇有大概相同的寓意。
我在读到其中一处描写男主回家参加祖母葬礼的情节的时候,脑子里却不由想起了另外一位作家加缪的《局外人》。同样有葬礼的描写。这两篇绝对没有半点联系的故事里却有一个相似点,让我这一潭死水似的脑袋瞬间溅起一朵思考的水花。
鲁迅笔下不得志的革新人士在其祖母的葬礼上,出乎意外的接受了旧习俗的安排。一切他曾反对的封建葬礼习俗完成的滴水不漏,让经验丰富的老人也挑不出半点问题。可唯独一项,他自始至终没有流一滴眼泪。这个描写同样在加缪笔下出现了,在母亲的葬礼上,遥远大洋彼岸的主人公也没有落泪。
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主人公都因为这件事,被冠以冷血、无情。也都多少影响了后续两人的命运。
提起葬礼,随着年岁增长,每个人都会经历。亲人、朋友,都可能先我们离去。我们那的葬礼,基本上有一套完整详细,各地又略有不同的形式。但是我却从来没有碰到过在葬礼上一滴眼泪也不流的人。或真实,或演戏,泪水似乎是中式葬礼上不可或缺的东西。
我在想,如果真的有人在至亲的葬礼上,不哭不流泪。哪怕是时间推移了接近百年,他收到的很可能是同样的猜疑、议论。
由此看来,鲁迅和加缪这样伟大的作家们,对于人性的认识真的深刻。
人们总是惧怕和自己不一样的人。
他们顺流向前,不管前方是什么。如果看到有人想往回走,或者要席地而坐。明明对他们毫无影响,甚至可能会发现更多的道路。可人群总是无法容下这些不同,或者同化了他们,就像鲁迅笔下的主人翁。或者消灭他们,就像加缪笔下的局外人。
时间流逝,科学发展,人类甚至开始探索太空。可原始的人性仍是根深蒂固的存在着。
我在想,可能有一天看到有人在他祖母或者母亲的葬礼上,没有流泪。我们不觉得惊诧,不会议论。
什么时候,这个社会可以存在局外人。每个人在不影响别人的前提下,可以不进步,甚至可以倒退、躺平。那鲁迅先生也就不需要再彷徨和呐喊了吧。
时间总在前行,生活总会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