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参加《圆桌派》节目,有一次谈到年龄话题,讲的观点让我印象深刻。
马说,人活到40、50、60岁(包括再往后),每过10年,心境都会有很大变化,尤其在刚经过整数年龄段的时候,会有一种悲伤情绪。50岁的时候,会突然觉得“我怎么就50了?”等到60再回头看,又会觉得“哎呀,50岁的时候真好”。人活到最后会发现,什么都没有年轻值钱,再多的财产都得归0,就是年轻最值钱。
这段话,时常让我咂摸,觉得越品越有味道。回味的时候,既有一种“居然对这种话有感触,真是到岁数了”,又有一种“劫后余生”的幸福感,庆幸自己岁数还小,还有大把时间用来“消费快乐”。
为什么要说“消费快乐”呢?以前总觉得,人世间很多的快乐,都和金钱有关。比如一次旅游,一次购物、一次下馆子吃大餐。现在觉得,钱固然是基础,但很多人都忽略了另一个基础因素--年龄,也就是时间。
这两年有时会想,我现在的状态,怎么消费欲望却越来越低,好像在自己身上,几乎无法通过消费带来快乐体验了?
几年前,自己还会因为能吃到一顿高档自助餐,或是一顿烤鸭,或是在超市买了什么想要的东西而高兴。现在再想,这些念头好像都消失不见了。能使我感到高兴的,变成了“父母”、“父母身体健康”、“孩子一切都好”。
这时想起马未都说的话,才意识到“什么都没有年轻值钱”的含义,不单单只是说人的岁数年轻,还包含了心态年轻、状态年轻。
我们都有类似这样的经历:想买一件东西,没买。过段时间再想,已没有了兴致。想吃某种食物,没买到,过两天再想,已不想吃了。想谈一段怎样的感情,几年过后,已觉得不需要。
当我们的岁数,用1年甚至5年、10年作为标尺来衡量,每过一个阶段,能挑起心中兴趣、冲动的事物,必定越来越少。
有些快乐,还真就是过了那个村,没有那个店。时间就像隐形的钞票,你不曾感觉到它,它却被“人生”一张一张从我们手中抽走,有时是大票,有时是碎银。每抽走一些,货架上的“快乐商品”就会少一些。直到某天,我们突然梦醒,才发觉自己拥有的钞票和货架上的货物,都已所剩无几。
不想去思考,为何现在的我“获取快乐”这么难,是因为欲望减少,内心过早苍老,还是性格过于无趣?
我告诉自己,想要做些什么,就抓紧时间做。想玩什么,想吃什么,就尽量想办法满足自己。
鬼知道,现在感觉味道还不错的菜,再过10年后,还有没有心情吃了?马未都说的真对,没有什么比年轻更值钱。
回想一下,10年前的我因为什么感到快乐?
买一件新衣服,穿着感觉很有型
吃一顿大餐,撑到涨肚
和好友去游戏厅爽一下午,或者看场电影
和哥们一起聚会
对新婚生活充满希望
投资赚钱
工作得到单位认可
职级晋升
Mark41岁的我,当下能感受到快乐的事物
独自享受周末悠闲午时光,听着音乐码字,记录生活
锻炼身体,感受自律的自己
读一本好书
睡个好觉
感觉自己认知/心境/某项技能有所精进
父母身体尚好
家人团聚,看着长辈们闲聊
见到女儿,感觉她一切还好
与朋友相聚或电话,闲聊一会
去想去的地方旅游
有向往的家庭生活
想想10年后,自己还能留下什么快乐呢?
希望还能有:
还能有条件,享受悠闲的下午时光
能保持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身体健康
读一本好书
保留码字记录的习惯
还有不少想吃的食物
父母健在,身体尚好,能多陪陪他们
女儿学业顺利,考入她想进的学校。或是从事她想要的行业
能给家人烧他们喜欢的菜
每年能与好友相聚一次,保持联络
去旅游
写到这儿,很高兴还能对10年后的我,有如此多期待。希望到时候能像现在一样,庆幸自己“还年轻”,挖掘出更多能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