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总结整理篇(中):居家环境的整理实践成果
整理篇(上)从几个方面讲述了我在2021年做了哪些和整理相关的事情,其中最大的收获体现在上了三次慢整理课程之后居家环境的变化以及个人思维方面的转变。
整理篇(中)先来盘点一下居家环境的实践成果。
给自己安排了一块属于自己的角落
整理的最终目标是要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得到漂亮的After
在第一次上慢整理课时,我就特别注意做作业区域的选择,不希望自己是为了写作业而写作业,而是能够真实的解决自己生活上正在面临的问题。
第一次动手行动之前我想了很久我要整理哪里,后来意识到应该从自己的空间和物品开始(和老人同住有很多公用物品),于是选择卧室里的个人空间动手整理。
这个空间只有一平方米左右的大小,由一张非常老的电脑桌,开放式书架的1/4和一张椅子组成,即使是AAFTER的照片也根本称不上什么美图,但这个空间确实是我很喜欢待着的地方:
按蚂小蚁老师的叫法这里是个大饼区,我在这里坐着的时候所需要的物品都在周围:电脑、充电线、本子和笔、护肤品、眼药水、梳子、指甲刀……,除了喝水需要到别处拿之外,几乎其余常用的物品都有了。
我喜欢在这里用电脑写作业、听课看书的同时用电脑记笔记,也会在这里读纸质书手记笔记、写十年日记、做其他各种记录。更多的时候会在这个位置和老公一起学习(他的位置就在左手边的桌子,他的桌子大,公共物品放他那里,哈哈),也一起沟通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远嫁的我以前常会觉得归属感不足,这次整理给我自己整出了一个居心地,不会总想要跑到外面去找个地方“静静”,在这里待着就很好啦~
再也没有由不明物体组成的黑洞了
以为眼不见为净的物品,依旧时不时地在向你传递信号,消耗你的精力,所以要解决它,不要回避
住在公公婆婆住了20多年的房子里,家里面有许多老人多年积存的物品,大多藏在表面上看不见的角落里,自己久不用的物品也是哪儿有空位往哪儿放。
这样的存放的物品一般都是多年不会去动的,时间久了根本不记得有什么,我称这些存放不明物体的空间为“黑洞”。
这些“黑洞”在日常生活中并不碍事,但总会时不时地想起来。每次想起来就对自己说:太麻烦了,就那样吧,因此第一次学习慢整理的时候我并没有勇气去碰这几个地方。
课程学习一轮下来确实给了自己整理的底气,第二次再上慢整理课的时候,我很清楚自己一定要趁做作业的机会,处理掉这几个“黑洞”。(老师经常说,要尽量在上课期间啃掉难啃的骨头,如果老师同学的陪伴下都不去解决,靠自己就更难了)
慢整理课做作业的要点,就是严格按照老师教的步骤来,不要省略步骤,也不要跨越步骤:清空、分类、取舍、收纳。我每掏出一个区域,就会看到很多不同类别的物品,有些物品有自己的同类在其他地方,我就把他们带去和小伙伴们放在一起,深刻地体验了什么叫做“各归各家”,而有些物品并没有合适的固定位置,那么就给他们定义一个合适的固定位置。
这一轮黑洞消灭行动是趁着五一假期时进行,挺累的,经常叫老公帮忙。过程中老公问我,弄这些有意义么?这些地方又不影响日常生活,一整理反而家里变乱了,而且最后不也还得放回去?
这个问题我自己再整理时也在思考,正好五月份重读《断舍离》,书中说到鲇鱼的比喻时提到:
如果自己不来回翻箱倒柜地找家中的“淤积物”,恐怕不会发现它们的踪迹。不拉开壁橱、拉开抽屉,就不会在意这些杂物,所谓“眼不见为净”
假如我们不打开收纳箱,不翻出来堆积的杂物废物,那么也不妨碍日常生活。
然而,依然会抱有不安——一旦来回搅动,上层的澄清部分就马上变成一团混浊。
我想,我这次做的整理就是清理淤泥,过程中暂时的“浑浊状态”是正常的,而且整理之后并不是简单地“放回去”,而是有结构的收纳,今后这些区域不再是“黑洞”,而是规范的“收纳场所”。
消灭黑洞,心情无比舒畅。
厨房及其相关区域的物品收纳
充分体会收纳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缺的不是收纳神器,而是认真思考的心
不知道大家对收纳的认知是什么样子的,我在没有上课程之前,物品觉得需要就买,买来哪儿有地儿放哪儿,收纳用品用的很少,觉得买收纳用品是败家。
在慢整理课程里,蚂小蚁老师花了三分之一的课程时间讲如何进行收纳规划(定位&摆放)以及如何选择收纳工具。收纳在整理四步法中是最后一个步骤,只有完成了集中、分类、筛选这三步之后,才能进入收纳这个步骤。
我是在整理厨房及相关区域的过程中,才慢慢体会到收纳的含义。
物品放哪里?
厨房在我2018年开始实践断舍离之后整理过多次,也已经舍弃了不少不用的物品,但一直还是觉得不满意,还是各种不好用,似乎只有重新装修才能解决问题。
第一次上慢整理课程时,一直回避厨房的整理,第二次上课的前半段依然不愿意整理厨房,直到课程后半,实在没什么地方好整的了,只好硬着头皮整(当学姐必须得好好做作业啊)。
还是那个做作业原则,严格按照老师上课教的步骤完成整理:老师在课上讲述了收纳定位的原则,还专门介绍了厨房区域物品规划的要点,根据原则和要点,我重新梳理了家里厨房及相关区域的物品及空间:
具体点说,就是
1、列出与“吃”相关的所有物品(包括食材、厨具餐具等)清单,按照收纳原则一一对照(同学们称之为“格物”),明确物品特性及其合适摆放的位置;
2、画出家里规划要摆放与“吃”相关物品的家具空间,假设他们都是空的,按照第一步分析出来的物品合适摆放的位置,将物品名称填进收纳空间内。
3、用整理四步法将物品进行整理,最后按照收纳规划把东西收回去。
步骤看起来简单,但需要极大的耐心。通过第一个步骤我发现自己家里常用的与“吃”相关的物品其实很少,如何合理的将这些常用物品放在最顺手的位置成为收纳要点;第二个步骤的难点在于如何能够忘记原来物品的摆放位置,严格按照收纳原则去重新定位。
通过做作业,我发现家里一直把水池边高柜的黄金区域用来摆放不常用的物品(what?!),此外还意识到自己以前在定义高频、低频物品时一直是按照自己的使用习惯来的,完全没有考虑到家人的使用习惯。
这些思考是我在以前的整理中从未有的认识。
所以说,整理收纳是个体力活儿吗?是,但它首先是个脑力活儿!
核心原则——尽可能维持清晰的边界
家里因为厨房空间不足,冰箱放在阳台上,并且打了一个高柜放厨房相关的物品。
这个高柜很深(将近70cm),物品放置时势必需要前后摆放。最初的摆放方式是把不常用的家电塞在后面,前面放其他相对更常用的物品,这样放置总觉得乱。但如果每一个格子放同类物品的话,后面的东西会不好拿取,所以一直犹豫应该怎么放比较好。
第五期慢整理课程中,我的主要整理目标就是这个高柜。通过4次四步法的整理,我得到了一个边界非常清晰的柜子——每一个格子我都能够用很短的标签把物品讲清楚。
每个空间只放一类物品,是前后摆放了,但有的类别因为物品少一眼能全部看见,杂粮干货区域因为全部采用收纳筐收纳,即使前后摆放拿取也不会很困难。
果然物品少怎么收纳都简单,头一次感受到了边界清晰带来的心情舒畅!
如何选择收纳工具?
选择收纳工具这件“简单的小事”,蚂小蚁老师在课上传授了她总结的6大原则,N种方法,照着原则去选择收纳用品,失败概率大大降低。
废话不多说,直接上图。
上慢整理课之后我明白了为什么需要用收纳用品,以及如何如何根据物品及存放空间选择收纳用品,看懂各种收纳用品在设计时背后的设计理念及其合适的使用场景。
前文提过,我不是很喜欢买收纳用品,现在依旧不是很热衷,但我已经有足够的能力,辨别什么情况下我使用合适的工具能有效提高我的物品管理效率,以及如何从橙色软件上选择到那个相对更适合我的产品(无论是功能上还是价格上)。
对家人的影响
人人都有自己的整理天赋
上了近一年的慢整理课程,几乎每两周就要在家里整(dao)理(luan)一次,非常感谢家人的包容,允许我干那些在他们眼中可能只是瞎折腾的事情。
好在,整理的结果受到老公和父亲的好评,特别是父亲在看见客厅变宽敞了、厨房物品好用了之后,对我的整理“业绩”很是认可。
不仅如此,我的行动还引发了家人对空间的进一步改善,先是父亲和老公一起将我家阳台从杂物房华丽转身成喝茶赏花的空间,具体情况详见《阳台变形记 | 要家具还是要空间?》。
在我上第五期慢整理课期间,在父亲的发起下,他们又一起设计了老人休息和读书的空间,将属于老人的2个房间内家具进行了重新排列组合,最终获得了如下花园书房:
(冬天阳台冷,把花架都搬到了房间里,有轮子的花架就是好用啊!愿意怎么摆,就怎么摆)
我自己整理时,我是动脑+动手,而在家人负责整理的时候,我主要只参与体力劳动。
虽然也会适时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但我很注意的控制自己建议的表达,因为我很清楚他们在我整理的期间是如何尊重我的折腾,而我也必须在他们负责的领域中,对他们的决定采取支持的态度。
而且结果不也很好么?
我说这个总结会很长吧,真是一开始写就收不住的节奏。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我在这一年里把家里又整理了一遍,得到了以上令自己满意、家人也称赞的成果,很是开心。
在整理篇(下)里,将说一说通过学习整理,我在思维认知上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就要写完了,再坚持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