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立春过后,老家东北的天气还是很冷,春寒料峭,春风刺骨。老辈人说:立春过后,还有四十天的冷天儿。而今年的早春二月,家乡锦城的最低温度还在零下十度左右,春节前后又下了一场冬雪,可见今年冬末初春的寒冷与隆冬腊月是一样的。今天是周末,想出去看看景,去哪儿呢?“去看看大海吧!”我和爱人说。“好吧,这也是我的想法。”爱人爽快的应和着。两个人难得有这样契合的想法,我心喜地想着。于是我和爱人就驱车向笔架山的方向,也就是大海的方向而行。
笔架山是辽东湾中的连陆小岛,濒临渤海,位于辽宁锦州城南35公里,因岛状似笔架而得其名,是国家A A A A级风景区。景区有一条长1620米,宽9米的高出海面的鹅卵石通道,在海水退潮后出现,并随着潮涨潮落而时隐时现,像一条蛟龙把海岸与山岛相连,神奇绝妙,称之为“天桥”。
大约半个小时的车程,我和爱人就到笔架山景区了。我们下车来到景区入口的海边广场上,这里是观赏海景的最佳之地。放眼望去,在广场里侧,摆放着两个墨绿色绒雕吉祥物,分别是两只海龟和两只海豚。广场的南侧与海边相邻,周边用围栏隔着。不知不觉我们就到了海边入口。
这时才发现,今天来景区游玩的人好多呀!出来玩的人老少都有。其中有刚会走路的娃童,有坐着轮椅的老人,他们在家人的陪护下,在广场上游兴不减,享受阳光的沐浴;有成双成对的年轻恋人,有兄弟姐妹同游的一家人,他们和我们一样,走上了人工的木制天桥,近距离感受大海的浩瀚和宽广。由于天冷,海面结冰,不能看到海水退潮后自然天桥的神秘壮观。
今天的海风格外的刺骨,是刀刮的那种。站在人工天桥上,被海风吹得有些站不稳,但却能更近距离地拥抱大海。海面就在脚下,只是它不是海浪翻滚,而是冰面如镜,峰林凸起,玉雪轻覆,风卷飘舞。眺眼远望,碧空琼宇,冰海连天,宛如一幅巨大的水墨画挂在天际。
我们在木制天桥上走着,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虽有寒风凛冽,但并不能阻挡我们观海的脚步。我们来到木制天桥的尽头,那是水泥石面铺制的一个比较宽阔的场地。在这里看海对面的笔架山更清晰了,它像一块硕大的巨石,被四周的冰海环抱着,蓝天白云的映照下,卧笔如松,巍然伫立。真是“冬日锦城笔架寒,银装素裹景如仙。寒风凛冽冬海冰,白雪皑皑覆远山”。
笔架山的春寒别具一番独特的魅力。那晶莹澄澈的冰雪世界,宛如一座天然的艺术品宝库。海面酷似平铺的镜面,一望无际,洁白的雪敷在上面,海风吹动,雪花翩翩,转动起舞。海对面的笔架山,远眺白雾茫茫,似仙境缭绕,神秘得令人前往。我和爱人带着美的诱惑,携手走在坚固的冰的天桥上,去现场感受笔架山冬日的壮观。我们来到山上,山顶的树木被冰雪裹覆,冰花挂满枝头,冰须垂吊在树枝上,美得如同画卷一般。山上的雪也是变化多端的,在风的吹拂下,时而温婉俏皮,时而颇具冬之雄浑气魄。置身于这样的冰天雪地之中,人也变得亢奋起来。我就在积雪厚的地方试图捏个雪球,可怎么也捏不圆,这雪就好似调皮的小精灵,难以驾驭。比架山的冰天雪地不只是视觉上的一丝清凉,更能令人内心沉静,更能让游人感悟到它自然的神奇与伟大。
我拿出手机,拍着录着眼前的景观。此时此刻,我完全被山的神奥和海的博大胸襟所包裹,陶醉其中,全然不知举着手机拍照的手已经僵木。眼前冰海的豪壮之势,已令我心绪激昂:“笔架山”,我家乡的宝岛,大自然赋予你神奇和美妙;“天桥”,一条神秘的天路,堪称“天下一绝”,是大海对世人的回馈。美丽的笔架山海域,一年四季把你的唯美展示给世人:在春夏秋季,你海浪叠起,涛声如洪,纳百川而汇惊涛。有规律的潮起潮落,令游人神秘向往。你博大的胸襟,孕育着海中的生物繁衍生息,品种繁多各具特色的海鲜,鱼虾贝以及海藻类等,应有尽有。为海洋生态发展,为附近的市民提供鲜美可口又营养丰富的美食食材。为辽东湾海洋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严冬季节,你冰海如玉,凌风傲骨,为辽西寒日增添了浩瀚之韵。
我和爱人尽情地饱览这盛景,很是满足,很是尽兴。虽然天儿有些寒凉,但玩的开心。因为上山下山,又在冰上行走,运动量到位,身上热乎乎的,暖暖的。这时游人们也相继下了上,走在冰面的天桥上。天桥的这一段冰面,因为走的人多,很是光滑明静。孩童们在冰面上嬉戏滑冰。我和爱人也兴起心动,儿时的感觉重现……
环顾笔架山景区四周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环保整洁而又壮观,与以前笔架山景区大有变化。现在的景区规模更大更规范了,空气更清新,海水也更蓝了,蓝得如此纯净和圣洁。这是我省“十四五”海洋发展规划的结果。全省全部海域的六个沿海城市,打造全方位的海洋经济发展,以滨海公路为纽带,做到互通有无,资源共享,以海洋业带动风能电能的发展,也带动了笔架山景区的恢弘发展。
这时游人们在我身边走过,寒风拂面,透着口罩的缝隙,依稀可见他们的笑容,在眉眼间流露。是啊,这瑟瑟的寒日,有它的威严和峻美。它更能考验人的心志,恰如这冬日的大海,严寒过后,雪化冰融,依旧是惊涛拍岸!这时,一缕暖阳洒在脸上,我情不自禁的哼起了民谚:“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隔河看柳,春打六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