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一门很复杂的系统工程,管理学习涉及内容管理、行为习惯管理、时间管理等等,其中,自学和刷题属于内容管理,笔记属于行为习惯管理。如果把学习的人看做一个系统,任何学习都可以看作是一个输入和输出的过程:知识、方法就是要输入的内容,运用输入的知识、方法去解决问题,就是要输出的内容。从这个角度来看,自学、笔记属于输入的方式方法问题,刷题则是输出的方式方法问题。自学、笔记、刷题都是家长和学生比较关心的,作为一名过气过期的学霸,我尝试整理一下,供大家参考。
一、 自学的意义
自学的意义是什么?仅仅是偷跑、赢在起跑线吗?如果是这样,那我个人认为是没有准确认识到自学的重要性。自学的意义有三方面:第一,也是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锻炼逻辑思维、发散思维以及融会贯通的能力;其次是侦察的作用,通过自学相当于提前把该学科的地图看了,全局的重点难点了然于胸,到了阵地战的时候,进退有度,轻重安定;再次才是进度的优势,偷跑、超前学习总会有提前量的优势。但是很多家长和学生都没有认识到自学的真正意义,甚至本末倒置,误以为偷跑、提前量认为是自学的主要目的,这就跑偏了路线,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在校学生学习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老师课堂教学,另一种就是自学。用一个简单的比喻:老师教学属于跟团游,自学属于自助游。跟团游的优点在于省心省力,但是路线是别人的,因此思路是别人的,你能到的地方,是老师从全班同学的角度考虑设计的景点,你想要看的风景,未必就有机会看到;相反,自助游的优点在于灵活,你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有些地方你愿意多呆一阵子,有些地方你愿意从大街钻进小巷,有些地方虽然是名胜古迹,排队的人特别多,但是你觉得跟别的风景雷同,已经看厌了,就可以不去。因此,在自学过程中,你需要用逻辑思维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在理解过程中,还需要发散思维,尽力去思考新知识背后的逻辑,有时候,各个学科的知识点突然会融和起来,各种有意思的想法如同喷泉一般涌出,脑袋一下子就通透了。这就是自学最重要的意思。
数理化是最容易自学的,课本就是说明书。
从个人经验来看,学生到了小学4年级,就已经具备自学的能力,也应该养成自学的习惯。除了外语,书本都是中文写的,语句很通达,大部分字也认得,因此理解知识、输入知识的端口是没有问题的,一定要鼓励孩子尽早进行自学。寒暑假的自学,奠定了下一学期的战略高地,无比重要。
二、 笔记
老师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深以为然,但我没有做过一本笔记。原因有两个:一是我没办法像其他人一样,把笔记写得整整有条,井然有序;二是我实在觉得没必要把那么多东西抄写下来。虽然我没写过一本完成的笔记,但是并不代表我不做笔记。通常我会在书本、题集、试卷任何地方,按照自己的思路把需要帮助记忆的信息写下来。
事实上,因为有自学的习惯,在自学过程中,把基本的概念、基础的知识都应经掌握了60%-80%,重点难点也清楚明白,到了老师讲课的时候,就会把精力重点放在这些地方。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节课40分钟,要全神贯注的保持专注,那也是很难做到,因此自学的第二意义就体现出来了:进退有序,轻重安定。
理解永远是记忆的第一要素,有些知识、有些逻辑虽然不难,但是恰恰奇怪的是,这些知识、这些逻辑就是对你的脑袋不友好不兼容,总是记不住,理解不了。我永远理解不了、也记不住玻璃棒跟丝绸摩擦会带正电荷、橡胶棒跟皮毛摩擦会带负电荷,后来我想了个办法:玻璃,偏旁都是“王”字,中间就是“+”,于是我就记住了玻璃棒带“+”电荷。这是没办法的办法。
三、 刷题
到底要不要刷题?首先你得知道,什么程度才叫刷题、什么程度叫做题海战术、什么程度叫做正常训练量。一个学期一门功课做30份卷子、一两本题集那都叫正常的训练,不叫题海战术。通常我是学习累了,为了逃避思考,但又不想让自己有过于懒惰的行为,就会去做做习题放松一下。刷题包括做和看两部分。
突然想起一句话:人们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这的确是真理。
但是刷题是有技巧的,哪些题一定要做,哪些题做一半,哪些题看看回忆一下过程,哪些题却需要反复研究,仔细推敲,纵向、横向比较,这都要心中有数。如果你遇到一个好老师、真正有水平的老师,则可以省下很多刷题的时间,因为老师会帮你过滤掉许多没有养分的题目,甄选出精华部分详细讲解、分拆、重构,把题目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都给你讲解通透,即便将来这些题目有72般变化,你还是能够像悟空一样,火眼金睛一眼看穿。
刷题还有一个非常好的方法,那就是坚持阅读数理化期刊。数理化期刊往往会刊登全国优秀的数学教师一些教学心得、专题研究,这里面就会有大量优质的题目讲解、分拆、重构,还会有许多二级公式的应用探讨。刚开始看会比较累,脑细胞和心力消耗很大,会把人看到半虚脱的状态,但是坚持下来,必定会发觉功力大增,妙用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