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不苦
记得,第一次接触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时,还在念高三,书是同桌的,内附有英文原版,我也只是潦草翻阅过,可以说当时对着满书的文字确实没有什么兴趣,却阴差阳错记住了这个名字。
第二次接触,便是昨日,囿于友人荐推,便用影像的方式填补了我若隐若现的好奇心。
在我看来,影片中的生活似乎离我们很遥远又很接近,它讲述了一个悲剧,更像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起初我还不能恰当地把我自己置身其中,因为我不能够理解,我觉得太缥缈了,也不知道它究竟想告诉我什么?然而这正是故事的诱人之处,随着情节的深入,隐藏于腥红色幕布背后的答案也正在缓缓地被揭开。
东方的故事大多结局美好,跟早前先祖们对某些好的生活的愿景与祈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像是童话,不管故事有多曲折,最终,王子和公主都会过上幸福的生活。而西方多悲剧,结局往往不能做到尽善尽美,但这种缺憾反而使它更真实,更耐人寻味。
不知道为什么,兀地想起了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一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然而在这里,我想说,届时的美国纽约,是一片不堪重负的虚无,穷人与富人的立场依旧鲜明,富人转身走了,穷人依旧贫穷。
然而盖茨比凭借努力去掩盖和改变这一切,是的,他是了不起的,却也只能是了不起,除了他唯一的朋友尼克,没人去吊唁这份伟大。他拥有过他以为会永久,却转瞬即逝的富丽堂皇的爵士梦,他为爱而搭起的远大前程终于还是无声地走向了覆灭。
悲剧的起源便是这些让人敏感的话题,金钱与爱情,梦想与尊严以及人性的诸多弱点。
五年前,他与珍珠般的姑娘黛西双双坠入爱河,但身份地位的落差使他没有办法给眼眸中的挚爱她所期待的生活。而又正值战乱,他去参军,她选择等他,一年,两年...直到第四年,她的内心是纠结而空虚的,因为一串珍珠项链她放弃了等待,嫁给了富商汤姆·布坎南。在那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这或许是某种必然,黛西是半物化的产物,她太现实了,她在爱情与金钱之间踟蹰,像个引人发笑的不倒翁;而盖茨比又太理想,他超于常人的自信,他以为他用双手为黛西缔造这个梦幻的帝国,可以让他们回到美好但不真实的往昔。
他的错误不在于他过于相信自我,而在于他过于相信黛西,他们的想法并非统一,黛西希望他带着自己双宿双飞,而他却是想着江山美人皆不得抛,他没有办法放弃这些给予他自信的财富,他以为那是对黛西的尊重。
当他要黛西亲口告诉汤姆她从来没有爱过他的时候,黛西犹豫了,因为她的真实,她没有办法去撒谎,她爱过,但她现在只爱盖茨比,汤姆便借这个契机,咄咄相逼,激怒他内心被理智镇压的狂兽,盖茨比没有办法,没有办法把那些他想方设法去掩饰的卑微,他的尊严就这样被汤姆赤裸裸地撕裂,摆在黛西面前,他的失态让黛西看清了眼前的盖茨比,因为汤姆想让黛西自动回到自己身边。
汤姆更像是一个满是机关的利刃,让人发指却又没有办法完全用“小人”去定义,或许源自人物性格的复杂化吧,没有绝对的好与坏,这些定义都基本存活于比较之中,这也基本就为最后的结局抹开了浓重的一笔。
可能大多人没有办法去接受,这些复杂的人性背后拉扯出的结果,觉得好人就该有好报,坏人就该遭天谴,跟尼克一样,搁浅对与错,只是客观地瞭望并不时做出一些自认为正确的选择。
最终,盖茨比死了,我的心也蒙上了一层落寞,那个曾经夜夜笙歌的殿堂被荒芜的杂草与落叶侵占,失了往昔的绚烂,一个人的葬礼,抒写着悲壮与凄凉,人性的弱点曝之天日,没有贵族名媛,没有黛西,甚至没有一朵花,一句慰问,有的只是人们对他的误解,对他“莫须有”罪行的施加,他到死都还认为黛西会给他打电话,会跟他一起离开,多么的荒唐与可笑啊!
尼克没有办法替他辩白,只身的他太无力了,离开了这个他曾经向往,如今却令他作呕的城市。
看到这里,可能你无法想通,作者这样安排结尾的绝妙之处,他究竟是想批判还是简单地铺陈,或许他只是想讲一个故事,关乎自身,关乎当时的美国,关乎破碎的美好,像没有发生过一样。堂而皇之,遥而疏远。
但你会想通的,毕竟悲剧更像人生,童话也只能是童话。我记得我的密友曾经对我说过,不要总是看鸡汤文,那样会让你对生活有更高的期许,但现实往往是达不到的,所以便会有失望。
现实中亦是如此,随着年岁渐长,物化侵噬着初出茅庐的我们,纯粹与质朴渐行渐远,更似绝版的诗作。不忘初心,多少人心念之,却也只是心念之,行动上的不作为不也很可笑吗?很多人说,现实缺乏纯粹持久的感情,想必,你只是缺乏像盖茨比一样相信美好的坚持与执念,结束一段感情跟开启一段感情同等艰难,人是情感动物,越大就越怕,愿你果敢如盖茨比,时隔多年,仍然相信爱情,不管她是否变更了模样。